2019年2月24日,在红柯逝世一周年之际,上午9时,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陕西文学研究所红柯研究中心在博文楼1401会议室,举行“红柯先生逝世周年纪念座谈会”。该校文传院党总支书记李鑫、院长兰拉成、副院长孟改正、副院长、陕西文学研究所所长孙新峰,教师代表及在校研究生50余人参加了会议。
红柯是宝鸡文理学院杰出校友、文传院(原中文系)1981级毕业生、陕西省著名作家,文学陕军公认的第三代领军作家。二级教授。2003年被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2006年入选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第二批“四个一批”人才;2018年1月以文艺创作成就入选“全国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领军人才”。作品四次入围茅盾文学奖终评,先后获得首届冯牧文学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九届庄重文文学奖、首届中国长篇小说奖、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等。
会议由宝鸡文理学院文传院副院长、陕西文学研究所所长孙新峰教授主持。在会议开始前,全体参会人员集体默哀一分钟,深切缅怀红柯先生。文传院院长兰拉成教授在致辞中提到,一个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是失败的,而培养出了优秀的人才却不去研究他,是学校的失职。红柯是宝鸡文理学院一张名片,应该去研究,也值得去研究。关于“红柯研究”,兰院长提出了将岐山、桥山和天山打通进行研究,红柯的作品是诗化的美文等观点。他希望该院现当代文学师生切实研究和传承红柯文学精神,将“红柯研究”做到陕西领先,全国独一无二。最后他表达了文传院会为培养出更多像红柯这样优秀的作家而努力的愿望。
会议分上下两场。上半场教师主题发言。文传院中文系主任李剑清教授讲述了自己所认识的红柯以及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期待;陕西文学研究所专职研究员、著名文艺评论家马平川老师就“红柯研究”提出了“作品遗产”和“精神遗产”两个命题,他指出红柯的文学是不可复制的。红柯的出现是一股清流。他的作品带来了鲜明的异域和大漠风情,使陕西文学从单一的一元化进入到多元化文学生态。研究中国的丝路文学绕不开红柯。红柯是一个没有被污染的作家。红柯内心世界相当纯真。红柯永远是宝文理的红柯。红柯的文学影响主要在省外,这种现象值得反思。副院长孟改正教授结合红柯对自身成长的激励,看到阅读对于文学专业师生教学与学习的重要性,指出红柯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传世文”的典范。并分享了红柯先生两条读书心得。一是读最古老的书,最先进的书,还要读专业之外的书;二是要思考。读书要征服每本书,而不是让书淹没自己。王渭清老师从创作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如何成长为名作家”以及如何拓展“红柯研究”的意义和空间等问题,指出空间位移和地理感知,以及不断融汇异质文化,使得红柯成为了中国文坛独特的“这一个”。特别强调红柯研究不是单一的当代作家论,必须结合一带一路民族大融合时代背景去深入探究。现当代学科骨干荀羽琨博士指出红柯笔下的新疆,是理想化、诗意化的,是彼岸的新疆。他常常以太阳意象,展现新疆的阳刚之美,这一建构具有寻根的意味;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郭文元教授认为在“红柯研究”中,该校还有所欠缺,需加大力度,需突破关中与周秦文化窠臼,将红柯放到整个西部文学,甚至中国当代文坛整体来进行研究、考量。要以作家研究带动学校文学事业发展。在发言中,许多人都提到与红柯老师相处时的点点滴滴,在回忆中寄托自己深深的怀念之情。
在下半场学生发言环节中,文传院各位研究生代表从作家生活资料、励志、《吹牛》小说的审美等不同角度阐释了对红柯作品的理解,参会老师对学生发言逐人进行了细致的点评。
孙新峰在总结发言中指出:红柯是靠作品和实力在中国文坛存在的。红柯不只属于宝文理,他是岐山的,是宝鸡的,是陕西的,更是中国的。红柯的写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索性写作,引领性写作,是超越当下和庸常的写作。他的英年早逝,不仅是宝鸡文理学院的重大损失,更是陕西文坛,中国文坛的巨大损失。红柯是宝鸡文理学院杰出校友,是中文系、文传院永远的骄傲。当下,学风还很浮躁,众声喧哗之中,我们更应学习红柯闹中取静,中西合壁,不断迁徒,不断寻找和超越自己的执着的文学精神。大家都是文学的种子,是文传院复兴的希望。红柯是我们大家的文学大先生。热爱红柯,敬畏红柯,研究红柯,推介红柯,义不容辞,使命神圣,责无旁贷,我们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