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网-阳光报(记者 赵小康 文/图)“近年来,贾村镇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扎实开展各项工作,让广大群众早日脱贫,早日实现幸福贾村这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虽然脱贫路上也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作为基层政府一级,除了原原本本落实好、执行好党的扶贫政策外,还要想方设法帮助和扶持贫困家庭。这些年,我们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力气,收获很大,我们的工作获得了群众的认可,各项政策的实施也得到了群众的支持,群众生活富裕了,我们也就无愧于组织的信任。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打好扶贫攻坚战,使我镇广大人民群众早日脱贫,实现生活富裕。”贾村镇党委书记郝小强这样说。
因地制宜建立旱作农业示范区
贾村镇隶属宝鸡市陈仓区,地处渭北贾村台塬中心,东临千河,南接金台区蟠龙镇,西连县功镇和金台区金河乡,距离宝鸡市区15公里,虢镇31公里。全镇辖31个行政村,24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1558人。辖区东西最大距离8.3千米,南北最大距离22.6千米,镇域面积12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76355亩,旱塬地40996亩,川平地28063亩。
由于旱地农业缺水的原因,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只能靠天吃饭,旱地农业缺水的特殊性制约着各种经济的发展,镇政府的领导干部们为了改变现状,多次实地勘察,结合自身农业特点和缺陷,求教农业专家学者,终于寻得“良方”,为贾村镇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农业特色化道路。
2011年底,通过调研论证,区委、区政府把贾村镇确定为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邀请专家对塬区的产业发展,做出了全面的规划设计。从今年开始,旱作农业示范区按照局部突破,先行先试取得经验的思路,着手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相对完善,集中连片的区域确定了核心试验区,以此推进旱作农业核心示范区提质增效,其中三合尚品生态餐厅和垂钓中心扩建旺全果业爱心园150亩,目前已完成打配机电井1眼,苗木基地扩建全面开工,滴灌设施铺设完成,探索性的现代化示范园一处。根据测试、化验土壤,贾村镇适宜为中草药最佳种植基地,传承炎帝文化。为此成功引进世邦国际北京投资有限公司,去年9月份与其签订引资合同,12月份和贾村镇桥镇村签订了征地协议,租地48亩,实施白荆山中药材基地项目,此项目为陕西炎母文化中草药种植项目,总投资1.2亿,分3年实施,现已投资150万元,项目从另一方面传承和弘扬着炎帝文化。
抢抓发展机遇积极招商引资
现代化村镇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入驻企业的支持。贾村镇的干部抓住机遇,积极响应市、区政府的政策号召,切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经过多次协商与沟通,成功签约宝鸡隆兴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投资5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河北保定企业家刘保富投资的桥镇面粉厂项目。
5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已经陕西省发改委审批,拟投资47000万,租地2000亩,分别在殿沟村、冯家山村、花园村3个村建设,该项目积极响应国家对环保、能源方面的号召,将为地方山区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桥镇面粉厂招商引资河北保定市企业家刘保富,在桥镇占地3.8亩,总投资326万元,加工小麦日产量80吨,年产量19200吨,总收入800万元,面粉厂通过收购当地优质小麦进行加工销售,所有原材料均是无公害产品,无任何添加剂。桥镇面粉厂的建成标志着贾村镇农业产业从单一种植向农产品深加工(种企合作)的新突破,也为贾村镇旱作农业发展提供了铺设作用,真正做到了扬长避短。从另一方面讲也为农产品抗击市场变化提供有力保障,显现出贾村镇将旱作农业发展论坛中提出的“规模化经营,加强农产品和企业深度合作,确保农业产业化长久发展”规划方案落到了实处。
产业项目扶持实现共同富裕
产业项目扶持带动264户贫困户,其中旺全果蔬种植专种植北京7号鲜桃200亩,套种西瓜150亩。三合尚品专业合作社建成一个加工厂和一个温室育苗大棚,东昇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150个果园栽植葡萄和樱桃,种植1000亩薰衣草。郑家山养猪厂等一批养殖项目从养殖业迅速成长,迅速发展,为全镇新型养殖起到了很好的榜样带头作用。
宝鸡市旺全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陈仓区贾村镇杜家凹村,占地面积200亩,吸收周边26户贫困户,进行合作作业,目前已建成180亩果蔬套种示范田,20亩育苗基地,年产值140万元,合作社按照现代农业先进经营理念,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信誉赢得周边市场,初期主打产品有无公害西瓜和蜜桃,已和宝鸡、宁夏、包头等大型果蔬批发市场签订长期供销合同,产品供不应求。合作社负责人罗全勋致富思源,不忘乡邻,在镇长张小卫和其它干部的多次邀请和交流下,从宁夏回到贾村镇进行农业合作经营新模式。合作社以扶贫、创业为出发点,推出了爱心田园、创业田园合伙经营模式。由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销售渠道,农户分块作务,分户核算,年终按股分红。两三年后,合作社根据农户收入和掌握技术情况,可由爱心园调整到创业园,使农户作物面积不断扩大,经济收入不断提高,从而实现合作社与农户的双赢,也为缺乏技术的贫困户提供了技术指导,让农户在合作社的平台上稳定、可靠地增加收入。从而实现了集体发展,共同富裕的目的。
三合尚品合作社位于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文酒村,以蔬菜、果树、花卉、苗木的种植与销售,家禽、家畜、淡水鱼的养殖,垂钓服务。合作社目前流转土地450亩,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建日光温室41座,大力发挥技术支农、销售帮农的特点,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农业发展模式,创建专属农产品名优品牌,为市场经济提供更多、更好、更健康、更安全、绿色的有机果蔬、放心肉品。园区以设施蔬菜为基础产业,融合农业设施运用、苗木培育、无土栽培、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电商销售、休闲农业观光等农业发展新元素,提高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含量及农业规模,开拓“培育——种植——销售”一体化生产经营路线,完善“产学研”、“种养加”、“果(蔬)畜沼”、“农工贸”、“一二三产融合”、“农业+休闲观光”等农业发展模式,统筹发展设施农业、现代农业、智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休闲农业、三产融合等多种农业模式,体现出农业功能多元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科学化的特点,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协调好数量与质量、环境与效益统一发展关系。园区建设集高技术含量、规范化、标准化、生态化于一体的运作模式,打造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园区,力争使园区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与新型农业产业培育的样板区、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农业装备应用的展示区,促进宝鸡市陈仓区现代农业发展,增加产业开发综合效益,提升宝鸡市陈仓区作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功能效应,争做国家级示范社。2014年,三合尚品合作社被陈仓区人民政府评为年度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5月引进巨美2000葡萄新品种10500棵,同年被区政府评为创业促就业示范企业,被市政府认定为宝鸡市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宝鸡市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郑家山养猪厂负责人郑少童是贾村镇郑家山村人,在外创业多年,在政府的政策号召下回到贾村镇发展养殖业,现在养猪厂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养殖规模为年出栏量4000头,目前母猪存栏量120头,育肥800多头,养猪厂采取“公司+农户”养殖模式,现在已形成较大规模。在家山村,郑少童高兴告诉记者:“现在农村新面貌越来越好,镇上领导支持在外创业的有志之士回到镇上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人都有故乡情结,我喜欢回到家乡发展养殖业”。
巩固脱贫成果防止群众返贫
在贾村镇镇政府记者见到了镇党委书记郝小强,说起脱贫攻坚,他觉得路还长,责任大,担子重。
记者:这些年在工作中遇到最大困难的是什么?
郝书记:干部和群众观念不新,信心不足,政府在培育典型方面突破不够,在引领发展方面亮点不多,全镇农业人口多,农业份额重,在推进旱作农业示范发展方面步子迈的不够大。
记者:贾村镇最大的优势和缺陷是什么?
郝书记:有3个优势:①全镇有7.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其中有6.9万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基本农田,农田生产率高,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宝贵资源,适合发展抗旱、筋道、绿色安全的农产品。②毗邻蟠龙新区,区位比较优势明显。③境内文化积淀深厚,有何尊出土地、华夏第一瓦等历史遗存,白荆山、千佛寺、黄梅山等自然风光秀丽;宝鸡“水龙头”冯家山水库、关中水平面积最大的王家崖水库位于境内。千渭之会湿地公园保护区建设初见成效。
最大的劣势是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降雨偏少,缺水。
记者:脱贫攻坚工作中最大体会有哪些?
郝书记:实施精准脱贫是加快脱贫攻坚步伐,确保同步够格步入小康的战略决策。唯有加快发展才是摆脱贫困的唯一途径。培养和推进农业发展项目,确定发展目标、探索发展方式、让更多的贫困户增加收入,脱贫致富是我们的责任。发展农业项目不是培养和成就个别老板,而是让大多数群众的口袋鼓起来。精神上富裕起来,既要物质上“摘穷帽”,又更要精神上“挖穷根”。同时,要巩固好脱贫成果,防止群众返贫。发展好地区农业产业项目,让更多的群众从事某个项目,让群众大多数的收入来源于某个项目。
开始的路就不叫远方
在旺全果蔬种植园区,59岁的强栓娥,52岁的刘平莲,58岁的陈雪莲向记者诉说了他们的家庭,他们都是村上的贫困户,家里没有什么劳力,平时要照顾老弱病残,日子苦不堪言,讲述中他们难掩眼中的泪花,听到他们家庭的遭遇和不幸,记者不忍心再和他们聊其家庭,便转移话题,但是一说起合作农业,他们都很高兴,他们说在自己家门口挣钱,还能方便照顾家里的老弱病残,而且他们都很熟悉,在一起干活很开心,效率也很高,他们告诉记者,自己去年在种植园区的收入,并称赞园区负责人和镇政府领导干部。
结束采访离开贾村镇时,贾村镇镇干部和东坡村村委会班子成员精神抖擞地站在村委会门口挥手相送,村委会屋顶的文化广播里想起优美的歌声:
我想所有的鲜花开在最美的春天
就算不是最鲜艳也有绽放的瞬间
微风吹拂我的脸邦德奔跑的少年
窗外辽阔的天空放飞我们的心愿
我多希望看到你自由地翱翔
风雨中有坚强的翅膀
怎能让时光匆匆蹉跎了梦想
开始的路就不叫远方
下午六点,两天的采访活动结束,记者一行离开贾村镇,心中再次浮现出那些父老乡亲的泪水,欢笑,沧桑的面容。看着窗外长势喜人的麦苗,不禁回绕着那句“开始的路就不叫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