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围村、老式旱厕、污水遍地……那么承载着无限乡愁的农村,如何才能变得更美更宜居?近日,记者在陇县发现,这里的农村已经发生蝶变,美丽而宜居的家园在这里找到答案。
改变群众观念
村容村貌是乡村的“脸面”,让乡村田园净起来、美起来,提升人居环境不仅仅靠政府的努力,更需要广大村民从思想上改变观念,从行动上自觉维护,让村民们意识到整治环境自己是受益方。
近年来,陇县坚持环境整改与转变观念相结合,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引导农民群众转变观念,改变传统不良生活习惯,培养农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据统计,全县电视播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清洁行动报道20次,印发简报20期,出动宣传车辆300台(次),印发宣传资料50000余份,刷帖标语200余条(幅),召开宣传培训会议200场。通过开展“三评两榜一奖惩”活动、五星工程、“十星级文明户”、红黑榜晾晒,“最美庭院”评选,积极开展“学雷锋月”、“小手拉大手,户户搞清洁”,有效地推动了人居环境整治的顺利开展。
整治乡村“痛点”
“垃圾围村”一度成为乡村“脏乱差”的首要痛点问题。记者走访了陇县多个乡村,几乎看不到“垃圾围村”的踪影。那垃圾到哪儿去了?
据了解,陇县按照“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求,抓好垃圾填埋场和焚烧站建设,彻底清理村庄内外、道路两侧、塘沟内、村庄周边散存的建筑垃圾和生产生活垃圾,规范整理农户庭院及房前屋后“三堆”(柴堆、粪堆、杂物堆)。按照“五有”(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机制、有完善的监督制度)标准和“四个环节”(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要求,以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为基本模式,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积极推广农村生活垃圾清运处理整县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全域推进、城乡联动”的保洁机制。
“回老家特别讨厌上厕所,老式旱厕,脏不说,夏天更是臭气熏天,孩子们都不愿意在老家住,我们也是回家看看当天就返回。”居住在宝鸡的陇县籍王女士说对记者说到。
正如王女士所说,农村厕所落后确实是影响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一大短板。为补齐短板,陇县全面摸清全县农村户用厕所、公共厕所、旅游厕所现状,编制农村“厕所革命”专项实施方案,整体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示范建设,力争年内建设农村改厕示范村5个。科学选择农村厕所粪污收集处理方式,明确维修、抽取、转运、处理的实施办法,配备精干高效、责任心强的管护人员,保障日常管护工作经费,确保管护机制落实到位。
另外,陇县将重点河道、干支流农村水环境治理和农村灌溉、排污渠道纳入河长制管理,明确各级河长、湖长监管职责。开展农村灌溉、排污渠道清淤、清障,常态化做好保洁。以农户房前屋后河塘沟渠、排水沟等为重点,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同时,陇县还以“3+X”工程为引领,优化区域布局,控制县城周边和水源地畜禽养殖总量,引导畜禽生产向山区转移。培育壮大秸秆产业化利用主体,构建政府、企业、农民三方利益联结机制。清理丢弃病死畜禽尸体、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废旧农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严格按规定处置。坚持宜气则气、宜电则电,提高农村清洁用能比重。
近年来,陇县全县上下坚持“一盘棋”、“一股劲”,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转变群众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展路子的一次机遇,积极践行改善民生福祉、实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截止目前,全县共上阵劳力2万余人(次),动用机械150余台(次),治理村庄道路2000条,清理河道沟渠300多公里,清理垃圾、杂物、畜禽养殖粪污等10万立方,清理乱贴乱画、乱搭乱建、乱摆乱设等200余处,春季植树绿化面积3000多亩,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