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西部资讯 > 正文

龙洲:不仅有丹霞地貌

www.xibuxinwen.com.cn(2016-09-07)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插图1:作者与张树飞(左)、席志秀(右)在龙洲合影】
  近来,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龙洲镇的丹霞地貌被炒的沸沸扬扬,一时红砂石峁上红砂石沟里,人来人往,比肩接踵,煞是热闹。
  2016年8月1日早上,张树飞驾车带我去龙洲,画家墨玉、文物收藏者席志秀陪同。张树飞先后担任过龙洲小学校长、中学校长,是龙洲通。他边开车边讲解,让我在移步换景中有所知,有所感,有所得。
  车出靖边县城沿307国道向南五六公里,在第一个路口左拐向东,进入去龙洲的公路。只见右手边(路南)一条古城墙与公路平行,这是明长城。明长城在陕北有38营堡,其中靖边境内有6堡,“龙洲堡”即其一。
  汽车沿明长城向东约二十来分钟,开始下山。我们在一眼界开阔处停车,拍照,眺望,只见龙洲四周群山环峙,中间低凹平坦,沙嘴河、坪庄河将龙洲切割成大涧和小涧几块。张树飞指着矗立着许多风力发电塔的对面山梁说,从老虎脑算起一共九道山梁,俗称九条龙。靖边属于干旱区,但龙洲有山就有沟,有沟就有水,所以龙洲的山沟叫涧,龙洲堡又叫龙洲涧。张树飞指着土桥水库解说“土桥”二字的来历:山上是胶泥土,山下的峡谷里宽外窄,最狭窄处只有二三尺,清末民初一次山洪携带的黄胶泥在最窄处堰塞,水从下面冲出,于是两山的峡谷之间就留下宽二三尺、长二三十丈、厚两三丈的天然桥,乡民称之为土桥。后来打水库,土桥被毁,只留土桥二字作了水库的名。设想土桥之壮观,感叹土桥被毁灭,我若有所失。
  俯瞰龙洲这块小盆地,就是个聚宝盆:四面高山耸立,风力发电塔漫山遍野;中间小平原,良田万顷;小平原被河道分割成三大块,河道被流水切割成峡谷,峡谷的红砂岩被称之为丹霞地貌。大美龙洲,靖边八景龙洲拥有三,即“龙洲古城”、“龙潭碧月”、“红崖晓镜”。
  【插图2:作者在山上俯瞰龙洲山水。胶泥圪梁护卫盆地,土桥水库碧水荡漾。】
  进入小平原,首先看到的是“龙洲堡”。张树飞介绍说,龙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汉时置龙洲,叫“龙城关”。南北朝属夏州“石堡寨”。明正统年(1436-1449年)间始筑“龙洲寨”;成化五年(1469年)改建为“龙洲堡”,有东西两门,楼铺9座;隆庆六年(1572年)增高,万历六年(1578年)砖砌牌墙垛口。明朝时,龙洲堡为延绥镇中路所辖营堡,辖长城“三十四里,墩台二十座”;驻兵572名,马377匹,把总一员。张树飞还说,唐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即指眼前的“龙洲古城”。
  登上龙洲堡城墙顶四望,城墙虽残缺,轮廓却依然;站在城门洞前审视,多少人由此戍边,多少人能回故乡?军人出身的我,八一节站在古战场前生发出一种特别的感觉。张树飞说王昌龄的诗,我却想起陈陶的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插图3:作者在龙洲堡东门遗址前。背后,西面的城墙清晰可见;顶上,550年前的黄土顶梁笑傲现如今的钢混建筑。】
  站在丹霞地貌景点的一个入口处,我实在不想进去。一是我游览过龙洲原生态的丹霞地貌,叹为观止;二是我对人为破坏丹霞地貌的做法深恶痛绝,不想再看。
  2013年2月5日,我与记者李树刚从靖边回延安,李树刚赞叹龙洲丹霞地貌奇观,带我游览。腊月二十五,临过年了,天气也比较冷,所以我俩去的时候,没看见其他游客。如诗如画的丹霞地貌,令我手舞足蹈,兴奋之情,无以名状。李树刚说,靖边准备打造龙洲丹霞地貌风景区,我心一凛:会不会破坏了自然?
  我的担心成了事实。2016年7月31日,李成东记者从安塞送我到靖边,我第二次到龙洲。一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美轮美奂的丹霞景观,而是漫山遍野的护栏:景区全部安装了护栏,钢管焊接而成,外面裹层水泥,涂抹成褚红色。褚红色远比红砂峁的颜色抢眼,这让我联想到电影电视剧里的军装,重点人物的军装颜色总比其他军人的军装颜色深。我不知道这龙洲景区,突出的是丹霞地貌,还是人造护栏。
  画家墨玉、记者李成东与我同感,面对大煞风景的开发,三人只在峡谷顶上站了片刻,就失望地离开了。
  【插图4:作者与席志秀在龙洲丹霞地貌的护栏中行走。远处的小卖部像不像别墅?】
  第三次到龙洲,书生之意只在边塞文化,不在丹霞地貌。然盛情难却,与席志秀、墨玉同游。
  我们顺着护栏通道往峡谷下面走。护栏的宽度在一米三四到一米七八之间,高度有一米二三。脚下的水泥路面也是褚红色的。斜坡比较陡,风吹来的、游客脚底带来的红砂石颗粒落在水泥地面上,使路面更滑,须小心翼翼,跐溜着下行。半道上,望见山上山下的游人都在护栏内流动,护栏在景区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缠绕。游人如织,护栏如索。
  护栏钉制在景点上,游人踟蹰在护栏内。旅游照像,必然而然,然而左盼右顾,躲避不开护栏——镜头里没有了护栏,也就没有了景观。于是,到处可以听到游客的怨言,甚至谩骂。我盯着护栏,其颜色,其形态,让我想起《西游记》里的捆仙索(或叫捆神索)。偌大的景区,被束缚得像个粽子!
  这不是开发景区,而是破坏景点。游客对护栏只贬不褒,难道肉食者不知道吗?当地人的低声议论让我惊诧(我是陕北人自然能听懂陕北方言):“某某某人的工队闹的,图挣钱呢,看把个景区日蹋成甚兰!”“当官的要钱没眉害眼,脸比闫寨子的城墙还厚!”
  护栏通道左右,垃圾箱既少又小,加之游客不自觉,管理不到位(沿途没看见一个管理人员)。峡谷里有景观的地点就有垃圾,景观越好垃圾越多。草丛间,旮旯里,悬崖畔,山涧中,山上山下,前沟后掌,几乎能落得住垃圾的地方都有垃圾,尤其是饮料瓶子。
  洋洋洒洒的《靖边龙洲丹霞赋》结尾说:“色如渥丹,苍劲雄浑兮,让异域生嫉妒;灿若明霞,天造地设矣,当世人以惊喜!”我狗尾续貂来呼吁:护栏与景区同在,垃圾与景观同道。大美龙洲需呵护,文化龙洲要开发。
  看见随处可见的垃圾,靖边人墨玉、席志秀说,回头从县城引几个捡垃圾的来,咱给解决交通、吃饭问题,让他们来捡垃圾卖钱。我为他俩的善意拍手叫好,但提醒说:捡垃圾的只捡能卖钱的,悬崖上搁置的垃圾怎捡上来?安全难保证。垃圾问题,非管理部门解决不可。
  我们沿丹霞地貌之峡谷,途径属于靖边八景的“龙潭碧月”、“红崖晓镜”,迎面看见一处窨子(悬崖上开凿的一种防御工事,陕北比较多,俗称崖窑naiyao)。
  【插图5:作者站在范仲淹哨马营城墙前,背后是崖窑。】
  离开峡谷,我们上到与崖窑相对的古城。崖窑与城池两处军事建筑,是老虎脑山延伸到河道峡谷的两个崮。二者临河道一边的断面作为峡谷的悬崖峭壁,红砂石的崖壁上是崖窑,土崖上是城池。崖窑与城池中间隔一条四五十米宽峡谷,两崮在老虎脑山下连为一体。军事术语称之为相为犄角。据说,汉代时此处即建堡寨,名“石堡寨”。北宋时,陕西经略副使范仲淹曾亲临此地,留一队骑兵驻扎在此负责哨探。古代负责哨探的骑兵称为“哨马”,所以石堡寨又被称为“范仲淹哨马营”。
  信步在范仲淹哨马营(石堡寨),耳畔响起范公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据说这首词是范仲淹在巡视“哨马营”时所作,词中体现的时空场景,很像秋日龙洲。
  范仲淹哨马营在清末由阎姓人居住,故称“阎寨子”或“阎家寨子”。《靖边县志》记载,“在龙洲南寨,阔丈余,高数十丈,四面悬崖,南通一径,旁有荒城,俗传宋指挥某居此”。画家墨玉的祖上就是阎寨子的阎家人,她在阎寨子还找到了本家。
  阎寨子(范仲淹哨马营)易守难攻的地理地势,消磨了多少豪杰!民国初年创办民团的樊幼樵和他儿子樊秉坤,以阎寨子为据点,雄踞一方。有人说樊家父子防匪防盗保境安民,有人说樊家父子为非作歹祸害乡里。身在时空中,看人看事尚且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何况历史烟云后,谁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我说的是,樊家父子能在国共两方的重兵之间生存二十年,不靠天时,唯有地利。——龙洲南有白于山,北有明长城、无定河、秦长城,临近秦直道,自身为盆地,峡谷成天堑,河流做城河,城堡坚固,山高林密,民风彪悍,乃冷兵器时代易守难攻之地。
  【插图6:雄姿依稀的“阎寨子”,即“范仲淹哨马营”】
  我三去龙洲,着眼点不同,感受也不同。第一次是去游览丹霞地貌,感觉龙洲风景很好,如诗如画;第二次是去考察写生基地,发现了一个匈奴(见拙作《龙洲:竟然有一个匈奴》),亦真亦幻;第三次是去凭吊古代城堡,感受龙洲历史厚重,可歌可咏。
  龙洲是个聚宝盆,不仅有丹霞地貌,还有边塞文化,后者比前者更光彩、更可爱、更神奇!
  龙洲是个大舞台,不仅是旅游者的乐园,而且是历史学家、军事学家、书画家、文学艺术家、人文地理学家的科研地、表演台。
  假如你到龙洲来,一定会想起邓丽君的《小城故事》:“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谈的谈说的说/小城故事真不错/请你的朋友一起来/小城来做客。”
  
  作者   谷培生
  2016年9月3日
 
编辑:西部新闻网宝鸡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