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达标全覆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扶贫,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长期以来,我区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贫困山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近年来,虽然得到逐年加强,农民的文化幸福指数得到一定提升,但是,已有的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大多功能单一,与农村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今年以来,在中宣部大力支持下,自治区党委、政府按照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要求,把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列入10项民生实事,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十大工程”高起点定位、高标准推进,全力推动贫困地区606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100个农民文化大院建设,并对555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功能进行了整体提升。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明确了项目建设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提出实现文化设施到村、文化服务到户、文化普及到人、文化扶贫到“根”的“四到”目标。截至目前,项目已全部高标准建成,实现了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达标全覆盖。
项目建设涉及到的固原、吴忠、中卫3市9县(区),参照中宣部“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七个一”标准(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图书阅览室、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影视器材、一套体育健身设施),注重挖掘本地文化特色,杜绝“千村一面”,实行“一村一品”,积极打造展现乡景、记忆乡愁、凝聚乡情、富有乡韵、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阵地,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农家书屋“村村有”、农村广播“村村响”……
“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重点任务,是整合各级各类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资源,实现人、财、物统筹使用,资源共享共用,从而达到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效益的目的。”自治区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副处长万亚平说。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成贫困村人气最旺的地方
冬日的阳光,将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西源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多功能活动室照得一片亮堂。
活动室内,一名身穿黑色羽绒服的女村民正和着二胡的伴奏声吼唱着秦腔。十多位村民或坐于屋内或站在屋外,聚精会神地欣赏着。
头戴大耳帽、脚穿老式大头鞋的张文得静静地站在人群中。如果不是村干部介绍,很难想象他就是这一群人的头儿。
2008年,张文得联合村里的文艺爱好者成立了众艺秦腔演艺团,他担任团长。
“刚开始没有资金,靠着村民集资购买了些简单的乐器、戏装。活动也没有地方,每年春节前后给村民唱戏,就在村头搭个帐篷,遇到大风,经常被吹翻。”张文得说。
无数个寒夜,张文得就睡在这样的帐篷中,守着靠村民集资买来的乐器、戏装。
今年8月,西源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众艺秦腔演艺团的成员终于有了固定的活动场地。
“你看这个地方多好,风吹不上、雨淋不着,冬天还能生炉子取暖。”说起这一变化,张文得满脸都是幸福。
红寺堡区文化馆馆长马宏志介绍,在中央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支持下,今年红寺堡在64个村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篮球场、健身设施、棋牌室、图书室、计算机室等一应俱全。
“农闲时天天有人在这里跳舞、打球、下棋。”红寺堡区大河乡香园村村委会主任郭锐说起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很开心,“如今村里赌博的、喝酒的少了,大伙儿的精气神都不一样啦。”
中心外,张万林走到乒乓球案边,甩掉棉衣用握惯了铁锹的粗糙大手摆弄起乒乓球拍,“上次打球,还是在上小学时”。
中心内,朱世明坐在电子琴前,不太熟练地弹起了《走进新时代》,“早先拉过二胡,如今有了电子琴,就试着弹弹”。
“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
如今,在我区贫困地区,一个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如春风、如好雨,滋润着每一位村民的心田,成为各村人气最旺的地方。
文化“活”起来 产业“火”起来
一年前,隆德县凤岭乡于河村还是六盘山里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通过“文化搭台”,今年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有个印度来的客人,普通话讲得很好,从下午2点待到5点,要跟着我学砖雕技术。她临走时还一再说,要带更多的人来体验。”村民卜文俊说。
隆德县文广局局长魏瑜介绍,卜文俊是魏氏砖雕第四代传承人。魏氏砖雕已有120多年历史,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今年,结合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同步实施了国家非遗传承基地魏氏砖雕展示馆项目建设。
“魏氏砖雕以前是家族传承、口传心授、手工制作、小窑烧造、小量销售。展示馆建起来后,通过媒体宣传,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魏氏砖雕,订单也跟着多起来。过去砖雕产品不出县,如今远的销到了山东、新疆。”村党支部书记卜文耀说。
过去习惯了“猫冬”的于河村村民,如今空闲的时间越来越少。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多功能活动室内,魏氏砖雕培训班正在举办,主讲人正是卜文俊。“目前,村里有38人在我开的砖雕公司工作,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人,每人年净收入2万余元。近期又有客户要300多平方米的产品,但生产不出来,我们要趁着冬闲抓紧培训出更多的能工巧匠,让大伙儿都从砖雕产业中受益”。
“隆德县文化底蕴深厚,今后我们利用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充分挖掘和盘活乡土文化资源,让文化阵地用起来、文化能人动起来、文化产业火起来。”魏瑜说。
盐池县青山乡各村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阅览室内,不仅有栽培、养殖等方面的书籍,还配备了电脑,开通了网络。许多村民反映,过去一到冬天就知道打扑克、打麻将,现在通过阅读、学习、交流,不仅丰富了文化生活,还增强了致富本领,拓宽了发展思路。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这就需要不断提升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认识。”青山乡文化站站长郝自更说。
今年以来,随着我区加大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农民文化大院建设力度,带动砖雕、刺绣、剪纸等一批文化产业逐步兴起,贫困地区的农民在“富”脑袋的同时,口袋也鼓了起来。
“我们正努力将各村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打造成文化扶贫的新载体。移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过去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环境中,‘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当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更要注重文化扶贫的思想内涵和教化作用。要从文化扶贫入手,向移民推广新文化、新知识、新理念等,树立先进典型,激励脱贫意志,从而达到文化富民的效果。”红寺堡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志东说。
一个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成,一场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在诠释文化惠民意义的同时,也为我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脱贫攻坚工作增添了驱动力、向心力和凝聚力。(记者 刘建华 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