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18日定为“国际古迹遗址日”,今年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与可持续旅游”。青海省的古迹遗址资源非常丰富,从中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到分布广泛的石刻、岩画、壁画,再到众多气势恢宏的藏传佛教寺院,成为青海省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青海省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青海省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是需要我们悉心呵护的珍贵社会财富。
与其他旅游资源相似,青海省古迹遗址资源同样坚持开发和保护并举的原则。古迹遗址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富有成效的保护措施。近年来,青海省政府和民间公益组织为保护日益珍贵的古迹遗址资源做出了不少努力,为古迹遗址可持续旅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古迹遗址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单靠政府和公益组织,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保护的前提是了解和认知。只有让社会民众先了解这些古迹遗址,才能真正地激发民众的保护意识。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让民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同时,博物馆应举办各类活动,如免费参观、文化遗产知识问答、不定期展览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民众对古迹遗址资源的认知。与此同时,有条件的中小学校还可以开设专门的考古教育课程,致力于培养中小学生对古迹遗址资源背后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
学习和了解古迹遗址资源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只是方式和手段,终极目的是让民众自觉地投入到保护古迹遗址资源的实际行动中,积极地承担起保护的责任和使命。在参观和旅游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做到文明旅游,不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不随意攀爬触摸文物。对于禁止使用闪光灯拍照的古迹遗址,我们要自觉地遵守规定。看到其他游客对古迹遗址造成破坏的不文明旅游行为,我们要及时给予善意提醒。对于不听劝阻和任性妄为的游客,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有坚持同其斗争到底的勇气。
“人民的参与是最好的保障”,这是印度文物界对外宣传的口号。这个口号也同样适用于当前青海省古迹遗址资源的保护。唯有不断深化社会民众对青海省古迹遗址资源的了解和认识,努力实现保护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我们才能真正地激发民众对古迹遗址资源的保护意识,让青海旅游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