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重大思想和观点,为全党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供了科学指南。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是我们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青海工作的迫切需要。我们只有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在推动工作上见成效,才能切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青海坚持好拓展好。
一、坚定走中国道路,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习近平同志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90多年来,我们党历经千辛万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青海也从半封建半农奴社会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跨越。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央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支持力度,青海得到了长足发展。玉树强烈地震发生后,国家更是采取特殊政策,帮助灾区恢复重建,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道路问题的重要论述,我们深刻体会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当代中国引向光明未来的唯一正确道路,是青海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当前,青海既面临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又面临反分裂斗争的严峻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青海坚持好拓展好,必须充分认清世情国情党情,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正确方向,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为任何艰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牢牢植根于青海大地。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当代中国进步的精神旗帜,是民族复兴伟大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统一。近年来,青海小康社会建设不断加快,但与全国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在整体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实现中国梦的青海实践,也是青海对国家的重要责任。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我们深切感到,实现中国梦,必须把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紧密结合起来,在青海还要与省情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科学确定发展目标与路径,求真务实,奋力打造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使各族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凝聚起强大力量,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二、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习近平同志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要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青海地广人稀,发展起点低、底子薄,制约因素多,但同时资源富集,发展特色鲜明,后发优势大。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我们以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为指导,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把经济发展立足点放在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运用市场倒逼机制,下气力解决若干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有力推动了产业延伸和升级。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实践中我们更加体会到,科学发展是当今时代的潮流,是兴国之要、强省之本。在青海这样一个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贫困地区全部特征的省份,要肩负起加快发展与加速转型的双重任务,必须立足资源优势,尊重经济规律,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壮大经济实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按照国家区域发展布局,我们制订了建设全国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行动方案,统筹当前与长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正推动产业向特色优势型、循环利用型、创新驱动型转变,努力探索一条资源富集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促进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青海地处内陆,相对封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尤为迫切和紧要。今年以来,我们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农牧区、医疗卫生体制、户籍制度、地勘和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进一步呈现特色和亮点,实现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新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动力和活力。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我们愈发感到,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青海虽然发展相对滞后,但改革开放绝不能滞后,必须以改革红利弥补发展不足和区位劣势。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谋划、协同推进,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不断开拓青海各项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中华民族生态安全屏障
习近平同志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近又明确指出,青海是中华水塔,西藏是世界屋脊,如果把青海、西藏污染了,多搞几百亿的生产总值又有什么意义呢?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这些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中央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治青理政的方向。
青海在生态上具有全局性战略地位,三江源被列为首个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投资75亿元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历经8年全面收官,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加快推进。目前,我们正着力抓好启动三江源二期工程、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优化藏区地勘项目布局、加快节能减排、治理西宁大气污染、实施农牧区清洁工程、开展生态保护执法检查等措施,全面推动青海生态建设迈上新阶段。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成果和必然趋势,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原则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我们已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了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决心把保护好三江源作为对国家和民族、对子孙后代承担的历史责任,处理好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三者的关系,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把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成青海最大的优势、财富和品牌,不断提高绿色指数,努力探索一条符合青海实际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为美丽中国作出新贡献。
四、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夯实长治久安的根基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他强调,要着力建设平安中国,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青海多民族聚集,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的47%,民族自治区域面积占全省的97%,且处于反分裂斗争一线地区。做好民族工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深化平安建设,始终是青海一切工作的基础,是青海工作的大局。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采取有效举措,着力解决影响民族地区稳定的深层次问题。特别是作出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战略部署,确立三年强基础、八年创先进的“两步走”目标,通过严格依法治理、深化思想引导、夯实基层基础、化解矛盾纠纷、抓好宗教工作、创新社会管理、贯彻民族政策、保障改善民生、加快统筹发展、提升干部素质10大举措,凝聚起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正能量。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我们深切感到,民族工作关乎大局、关乎长远、关乎根本,能不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解决好民族问题,是衡量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我们要深刻认识现阶段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强化思想教育引导,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力争在社会环境比较和谐的条件下,实现青海特别是藏区持续稳定。要以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为根本,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要求,用小财政托起大民生,不断把公共资源、公共财政向藏区和少小民族地区倾斜,加大扶贫攻坚力度,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各族人民。
五、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在多民族地区的执政能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以加强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我们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了21条具体措施,在转变作风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特别是中央作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部署后,青海省委高度重视,从一开始,就坚持严字当头,发挥“一把手”关键作用,着力在吃透中央精神、把握正确方向上下功夫,着力在体现地方特色、增强活动实效上下功夫,确保不走过场。通过认真学习理论、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严肃查摆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正在开展的“回头看”和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使作风建设有了很大提升,有力带动了党建各项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我们要不断深化对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规律与特点的认识,以新的伟大工程保障新的伟大事业顺利推进。
当前,我们正按照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不断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开展舆论引导特别是加强网上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遵循“好干部”五条标准,大力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促进五湖四海各民族干部团结共事,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战斗力;不以青海条件艰苦而放松对干部的管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建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我们决心大力弘扬“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甘于吃苦奉献,勇于开拓创新,打造精神高地,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青海永远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