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龙达集团董事长曾庆铭接受央视记者采访
【商界招商网 记者/文海军 何俊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街边经济、卖场经济,资本的急功近利将这些“拉风”项目捧得炙手可热,在眼花缭乱的商业模式与大起大落的商业沉浮中, 人们或钦佩或叹息,往往忽视了商业世界的“海面”下,也有着别样的精彩。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山东临朐,采访一家知名的工业企业——宝龙达。
仅六年,宝龙达开创中国硅酮胶第一实用品牌:产业链上游整合资源掌握定价话语权,下游进军工程市场,拓展品牌影响力;生产链上通过“产学研”转化平台,取得15项国家专利,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最终打造出一个价值滚动增长的产业闭环,跻身2013中国十大新锐商业模式。
智慧和聪明的区别
商业战场有两种人:一种如同嗜血的鲨鱼,闻到一丁点钱腥味儿便大肆闯入,逐利天下,甚至不惜牺牲产品质量;另一种如同冷酷的猎豹,长久耐心潜伏只为等待最佳时机,一击毙命。宝龙达的“大当家”曾庆铭无疑属于后者。
宝龙达介入的当下,中国硅酮胶市场一片混乱,两极分化严重。白云、之江、硅宝、中原四大企业瓜分高端市场,而余下企业则在中、低端市场厮杀。各个厂家大多不从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下功夫,反而为蝇头小利比“小聪明”。
对生产厂家而言,如何降成本是最令人头疼的事,硅酮胶生产商的“聪明”体现在:普通硅酮胶每一瓶有相对应的容量,普通消费者按瓶购买,并不会计较每瓶的实际容量,“聪明”的厂商就采用更厚的瓶子,减少胶的含量。拿一款硅酮胶单品而言,市场上流行的瓶子重量有60克的,有72克的,有84克的,有的瓶子竟然达到惊人的110克。
更有甚者,模仿酒中掺水,在硅酮胶中掺杂过量“白油”。“白油”易挥发,硅酮胶在固化过程中本身会发生缩合,如果掺杂“白油”过多,胶体在固化时就更容易与墙体剥离,缺斤少两不说,与硅酮密封胶应起到的“密封、防水、装饰”效果渐行渐远。市场终端用户有苦难言。
聪明和智慧看似一线之隔,其实相距千万里。
进军硅酮胶之前,曾庆铭曾控股一家效益非常好的化工企业,一位好友来企业参观,看到源源不断流出的经处理达标后的废水,顿时变了脸色:“曾庆铭!每天要搞出这么多的废水,不怕有报应吗?再搞下去,当心后代……”
朋友的话很难听,但却深深刺激了曾庆铭。当月,他就将化工厂股份一次性全部转让。
在宝龙达之前,曾庆铭主营的是一家名为华铭的工程公司,承接幕墙、装饰、钢结构、门窗、园林等工程业务。庞大的工程用量,使曾庆铭看到了硅酮胶背后的巨大市场,于是成立硅酮胶贸易公司,代理南方一家品牌。当对制作工艺、市场运营掌握后,曾庆铭迅速创建宝龙达胶业,完全切入硅酮胶生产销售市场(硅酮胶属于有机化工的一种)。
在对硅酮胶市场进行细致分析之后,他发现,硅酮胶市场低端产品价格在十几元以内,而高端产品动辄四五十元,高端与低端存在至少20元的价差。终端用户固然倾向品质优秀的产品,但对价格的敏感让他们对高端产品可望而不可及。自己如果能以利润换质量,牺牲部分利润,将高质量硅酮胶的价格拉下来,必然能开辟一个质优价低的广阔市场。
2009年10月,宝龙达年会,曾庆铭提出“得中档胶得天下”,将宝龙达未来五年的主战场定位在中端产品,打造“中国实用胶第一品牌”。
曾庆铭的智慧并不仅仅体现在这里,对一个真正的企业家而言,小聪明是绝不能依侍的,大智慧是踏实做事,凭良心做企业。太多企业在有了市场之后,被无限膨胀的利润野心蒙蔽了良心,从而导致企业只是昙花一现。
2010年9月15日,曾庆铭一纸行文:宝龙达胶业采用市场上最轻、最薄的60g标准瓶,“做不缺斤少两的良心胶。”
日本企业曾提出一个理念:企业不是赚取利润的组织,而是真心服务市场客户的组织,企业取得的利润,只是因为真心服务客户获得的奖励而已。曾庆铭这看似不计成本的战略,使宝龙达迅速获得了客户回报,2010年度、2011年度、2012年度,宝龙达销售额连续保持30%以上的惊人成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