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招:母公司变身子公司。华铭工程公司是宝龙达的投资母体,宝龙达“中国实用胶第一品牌”的地位确立后,曾庆铭将宝龙达确立为母公司,华铭工程公司则成了子公司。看似简单的母子关系转换,其实是曾庆铭的核心业务模块转移,将以工程服务为核心进行产业延伸,转变为以新材料为核心的产业链。作为宝龙达的下游延伸,用华铭的工程业务拓展宝龙达的客户关系与品牌影响力;宝龙达作为核心产业,反过来拉动华铭的业务增长,“相互借势,势势相加,势不可挡”。
第二招:上延+展幅+增厚。这是曾庆铭整个产业规划里的发展六字诀,上延指打通产业上游原材料研发和生产,形成产业模式创新,展幅则是进行围绕有机硅新材料进行产品多样化,从建筑用硅酮胶拓展到有机硅大行业,增厚则是硅酮胶这单一产品的规模化扩张。
把硅酮胶这一单一产品进行增厚,曾庆铭基于两点考虑:
1.掌控原材料话语权;
2.从源头管控产品质量。
107胶是硅酮胶生产制造重要的原材料,可在中国硅酮胶行业起步之初,原材料生产工艺被外国垄断,国内只得依靠进口,完全没有自主话语权。而当国内自主研发出原材料生产技术,国外又凭借规模、科技带来的成本优势,大量倾销,直到中国加入WTO采取反倾销措施后,状况才有所改善。
如果原材料无法控制,不仅价格受制于人,而且原材料的良莠不齐导致终端产品质量无法管控。而往往只有原材料制造商才拥有原材料质量检测设备与检测技术,下游厂家对质量管控“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是目前行业乱象的主要“元凶”之一。
上游的一次波动,扩散到下游就成了震荡,曾庆铭意识到,如果无法管控原材料,就无法从根源做到成本与质量把控。打造质优价低的“中国实用胶第一品牌”,上游原材料管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自产以及回收来的硅酮胶废料,通过有机硅二次精细加工,精馏提纯出107胶的原材料。107胶是硅酮胶生产的必须原材料,而生产出的灰渣可特殊加工变成硅微粉,硅微粉可以广泛用于轮胎橡胶行业,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余热又能被回收利用,由此形成环保、节能、经济、高效的产业闭环。
硅酮胶上下游整合还并不是最终目的,曾庆铭的棋局是整个有机硅大产业链。于是,曾庆铭祭出了上下游整合的第三招:建造新材料科技产业园。
抢跑
运土卡车来来往往,吊塔巨臂左右舞动,420亩的黄土地印满弯弯曲曲的车辙。这里是山东宝龙达高新技术材料产业园。虽然刚刚破土动工,曾庆铭却如同置身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如数家珍般介绍着脚下的每一平米土地。这里,将成为宝龙达未来的主阵地。
“国内铝型材表面处理大多还依赖六价铬,而六价铬是工业重金属,对环境有极大污染,这是所有铝型材企业头上悬着的一把剑。”
刚刚结束对欧洲高新技术企业访问的曾庆铭介绍,有机硅材料之所以会成为“十二五”七大新型战略材料之一,上升到国家工业战略上面,正是由于它耐候性(耐候性:材料在光照、冷热、风雨、细菌等综合气候考验下的耐受能力)强又极其环保。
“有机硅中的硅烷,既能实现和六价铬相同的处理效果,又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就如同氟利昂空调被市场淘汰一样,硅烷系取代六价铬、发展更环保的铝型材表面处理工艺是必然趋势。”
不止硅烷,宝龙达新材料高新科技产业园正在筹划整个有机硅高分子产业链的精细合成。
有机硅制品耐候性好,无论是高温还是低温,都难以发生化学变化;有机硅材料制作的饭盒,可以在微波炉内直接加热而不必担心有害化学物质的释放。并且,硅是地壳含量仅次于氧的第二大化学元素,有机硅制品相比现有大多数材料,具有极好的可降解性。无论是工业橡胶还是泡沫制品,都可以通过有机硅制品进行替代,从而可以攻克白色污染的顽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企业不能贪图安稳,否则就算是如诺基亚般的百年巨人,也难免被“革命”。谁能前瞻到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在整个行业中提前“抢跑”,谁便能取得主动权与话语权。
“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目前宝龙达正计划实现着几项有机硅高分子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后续将逐步拓展至整个有机硅材料产业链,实现有机硅新材料的产业革命。
“2014年4月,宝龙达新材料高新科技产业园即可投产,硅酮胶产能将稳定在5万吨后不再提量,我们的主战场将转移到更为广阔的有机硅高分子材料的大行业!”
看着宝龙达日新月异的工业园区,曾庆铭总是会回想起14岁时的一个梦想——建立属于自己的商业王国,王国里的人们都能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如今他相信,离实现梦想的那一天已经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