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省工业领域智能化生产迅速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搭上了智能制造的“快车”。
记者从陕西省工信厅获悉,目前陕西省拥有国家智能制造专项和试点示范企业30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20家,法士特集团、陕汽集团、陕鼓集团、西安比亚迪公司等大型企业的智能化生产线比例快速提升,智能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已经开始大显身手。
同时,陕西省在智能生产设备研制领域也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智能机器人领域,陕西省拥有机器人整机、零部件和集成应用企业约60家。其中,涉及工业机器人研发制造领域的企业近20家。西安航天精密机电研究所、秦川机床工具集团、陕西九立机器人制造有限公司等单位研制生产的智能生产设备在市场上被日益看好。
1 智能生产线走红
省工信厅产业规划处处长弥继荣告诉记者,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型生产方式,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发展智能制造涉及应用和生产两个方面。应用是指企业生产线的智能化建设和改造。生产是指企业研制生产机器人等智能化生产设备,用于制造业。目前,在这两个方面,我省企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月2日,记者走进法士特集团,在齿联三车间变速箱二轴生产线上,见到一台工业机器人有条不紊地“穿行”在六台数控机床之间,其机械手臂灵活地上下旋转,行云流水般地完成了6道工序。一台机器人可以替代3名工人。机器人由电脑程序控制,小到磕碰剐蹭,大到工伤事故,都不会发生,既提高了工效,又降低了成本。
法士特集团智能制造研究所副主任邵树军告诉记者,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化生产线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为了跟上这一趋势,法士特集团从2013年开始大规模进行生产线智能化改造。该集团先后引进了40多台机器人,有上海发那科机器人、广州数控机器人,还有瑞典ABB机器人、德国KUKA机器人,价格从20多万元到100多万元不等。
在今年1月29日,法士特集团专门成立了智能制造研究所。邵树军说,打造智能化生产线,不是光引进机器人就完事了,而是要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如何让工业机器人更高效、更智能地工作,这是新成立的研究所的主攻方向。现在工业机器人的工作方式不断向高速、高精度迈进,生产越来越复杂的零配件。同时,工业机器人不光满足单机工作,还要实现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复杂工序协作。这一切,都需要对智能生产线不停地进行改造升级。
如今,在法士特机器人自动生产线上,原先的一线操作工转型为技术工,负责更换机床工具和设备维护,工人劳动强度降低了50%,产品加工效率提升了10%以上,绿色生产和智慧工厂初具雏形。下一步,法士特集团将引进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估计生产线上最多可容纳700台到800台机器人。
与法士特集团相距不远的西安比亚迪公司,近年来也引进了智能生产线。随着该公司乘用车产业的扩张,产能的提升,该公司乘用车生产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特别是焊装和涂装生产线上98%的工序,都使用上了工业机器人。
除了在汽车产业领域,陕西省在航空航天产业、电力装备、轨道交通等各领域的生产企业也都积极地推行智能化生产线改造,陕西制造业将迎来全新的时代。
2 智能设备打入国际市场
眼下,智能生产线走红,使得智能生产设备呈现出巨大的市场需求。陕西省工业机器人整机和关键核心部件产业有较好的基础。在工业机器人整机、精密减速器、控制系统等领域,拥有西安航天精密机电研究所、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西安微电机研究所等优势企业。
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在我省工业机器人研制生产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公司依靠技术创新,研制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关节减速器,打破了日本公司对市场的垄断。
工业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的成本占机器人总成本的25%至30%,其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非常高。2015年,韩国一家著名企业,在全球寻找能够为其提供配套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的企业。韩国企业初步选了4家企业(有秦川集团,也有日方企业),从研发能力、产品性能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综合考察,并要求在指定的现场进行寿命测试和可靠性比试。最终,秦川集团凭借扎实的技术实力赢得了韩国企业的青睐和信任,成为其为数不多的全球供应商之一。如今,首批产品已发往韩国企业并投入使用。
2016年,秦川集团获得国家机器人关节减速器团体标准制定权,产品得到市场广泛认可,彰显出秦川集团在机器人关节减速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西安航天精密机电研究所是陕西省机器人研制生产的一家重要单位。该研究所现已研制完成多个系列38种直角坐标机器人产品。工业机器人产品共申请5项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已获国家专利局受权专利14项,获得2项软件著作权。产品广泛用于家电、橡塑、电力、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等行业领域。该院机器人事业部研制生产的六自由度机器人,在2017年实现了量产,总产量达300多套,市场前景乐观。
记者从省工信厅获悉,按照目前发展态势,至2020年,陕西省机器人产业规模预计可达100亿元。届时陕西省将建成2个至3个特色鲜明的机器人产业基地(园区),培育10家以上机器人研发制造和系统集成服务骨干企业,打造3个至5个知名自主品牌,创建30家工业机器人示范应用企业,形成有活力、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完整产业链体系。
3 引领制造业发展
进一步推进智能制造,对于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意义重大。
省工信厅装备工业处处长张勇告诉记者,从企业的角度说,在生产一线大力推广智能制造,能使制造业有效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升效率。站在全省的角度看,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对于推进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构筑陕西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此背景下,省上对发展智能制造高度重视,结合全省重点产业发展特点,我省于2016年制定并发布了《陕西省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实施期为2016年至2020年。
张勇说,通过这一《方案》的实施,到2020年,陕西省关键智能制造技术装备将实现突破,智能制造基础进一步夯实,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重大进展,智能制造新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其中,在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制10种以上智能制造技术装备,装备性能、质量和关键技术参数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自主可控智能制造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市场不断扩大,智能制造装备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到2020年,陕西省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将取得显著成效,14个重点产业全面实施智能化改造,国家智能制造专项和试点示范企业达30家以上,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达到100家以上,试点示范企业运营成本降低30%,能耗降低10%,产品质量实现全程可追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0%,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8。在此背景下,陕西省智能制造基础装备将得到长足发展,传统制造装备跃升为“数控一代”“智能一代”。
业内专家认为,眼下,随着智能制造的快速推进,必将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带来深远的影响,陕西工业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迎接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