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讯(记者严曙光)2014年底,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5年时间使全国90%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而四川提出,力争1年内完成目标任务。
一年后的2015年12月22日,破解“垃圾围村”顽疾,我省迈出“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里程碑”式的一步。当日,在眉山市丹棱县,省住建厅厅长何健从国家10部委代表手里接过一份文件——四川通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验收,成为全国首个通过验收的省份。这也意味着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顽疾之一,困扰我省乃至全国农村地区的“垃圾围村”问题,在四川得到有效解决。
农村垃圾治理,是如何在四川推广开的?又如何实现可持续?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A
为何要治理?
“垃圾围村”污染环境、形成致病源
丹棱县丹棱镇龙鹄村村支部书记罗朝运手中,有一张泛黄的照片——10余年前的龙鹄村,村边小河里飘着白色物体,几乎看不到水面。“都是垃圾,一下雨就冲到河里了。”
“那时候,垃圾处理就是从看得见的地方甩到看不到的地方。”罗朝运说。然而,这没法真的变“干净”——报废农膜、电池等垃圾难以自然降解,“垃圾围村”只会污染环境、形成致病源,甚至会对当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造成不利影响。
过去,这在我省并非个例。
2007年,我省有生活垃圾收集点的行政村,仅占总数的8.8%,全年在村庄环境卫生上投入的资金,仅3941万元。“无分类意识、无收集设施、无转运设备、无保洁人员、无回收体系,是当时村庄环境的真实写照。”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和城市相比,农村垃圾处理更为困难。就收集而言,由于农村居住点分散,垃圾收集、转运成本高昂;就处理而言,建设填埋、焚烧设施投资大,农村财力难以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