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紧紧抓住“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新机遇,以加快构建“空中丝路”和“陆上丝路”为起点,打造泛欧和泛亚走廊。
崛起立体新枢纽
去年11月11日晚,成都市民刘贵蓉登上成都直飞悉尼的首航航班,前往澳大利亚旅游。她注意到,去年下半年以来,成都新增的国际直飞航线“扎堆”。“仿佛全世界都在家门口,越来越方便了。”
如果说航空出行的便利拉近了成都与世界的距离,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双向稳定开行,则为中欧贸易开辟了物流新通道。
“通过 蓉欧快铁 ,货物运输时间更短、成本更低、企业资金周转更快。我们经常向荷兰企业推介 蓉欧快铁 。”荷兰王国驻重庆总领事孔思哲表示,希望借此更多发展荷兰与中国之间的经贸合作。
深居内陆腹地,不沿边、不靠海,是四川发展的区位劣势。近年,四川架起“空中丝路”与“陆上丝路”,变盆地为枢纽,并从单一的东向开放,向全方位、立体式开放转变。
开放“裂变”新机遇
从与“蓉欧快铁”合作运营,到通过“蓉欧快铁”觅得新商机,总部位于波兰罗兹的哈特兰斯物流公司成为第一家在成都投资的波兰企业,去年开设的“波兰精品馆”,不仅展示推介波兰特色产品,还为有意合作的波中企业搭建沟通平台。
入驻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的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超级电容研发和生产中心,有望在今年底投产。该公司副总裁杜晓峰表示,希望以白俄罗斯为支点,撬动整个欧亚经济联盟巨大市场。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四川的“开放蛋糕”越做越大。有着8200万人口、3.27万亿元经济总量的四川,为“一带一路”合作共赢提供了广阔的经济腹地。
近年来,四川还加快搭建国际平台,中韩、中德、中法、中新等国别产业园区相继落户,吸引全球创新资源加速向四川集聚。
到去年底,四川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企业总数达250家,同比增长35%;“一带一路”沿线33个国家和地区在川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达935家,实际到位外资超过70亿美元。
改革激发新活力
在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过程中,四川不仅着力打造“硬件”基础,更加注重以开放倒逼改革,营造优化高效的政务“软环境”。
4月1日,四川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标志着四川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迈入新阶段。一个多月来,四川自贸区新注册企业数量近2000家,一批改革举措相继落地。
四川德成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泰成感受到了制度创新带来的便利和实惠:5月5日,成都国际铁路港单一窗口正式运行,过去需要去不同地方办理的海关、检验检疫、铁路、港口、货代等5种业务,如今可以“一窗”办结,享受“一站”服务,不再东奔西跑。
未来3年至5年,更多改革“红利”将逐步释放。仅今年,四川自贸区成都区域就确定了84项试验任务和117个试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