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讯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特色林果加工销售产业链逐渐完善,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日趋明显……近年来,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在播种与收获的循环往复间,新疆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集聚发展动力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不仅为新疆农业发展注入新能量,也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灌溉
从漫灌到滴灌
近年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无一例外都对水利问题加以关注,在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精神的指导下,分布在天山南北、如同“野马”一样奔腾的一条条河流上,先后建成了阿勒泰地区加那尕什水库、乌鲁木齐大西沟水库、呼图壁县石门水电站等重大水利工程。自治区水利厅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新疆水利投资达737亿元,共建成各类大中型水库517座,总库容达到162.85亿立方米,水电站300余座,极大缓解了全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工程性缺水严重的问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幅提升。
几年间,新疆水利大事一件接着一件,每件都在新疆农业发展、民生建设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对邵新民来说,早出晚归扛着铁锹去浇水的场景已成为历史,自从地里的庄稼用上滴灌“解渴”,他的工作只剩下了“拧阀门”。
邵新民是塔城市阿不都拉乡五户村种植大户,得益于滴灌这一高新节水技术,他的300亩地一年水费仅1000元左右,节约一半成本;玉米亩产量也由以前的七八百公斤达到1.2吨至1.3吨。
自治区土壤肥料工作站总农艺师丁英介绍,截至2015年年底,新疆(含兵团)以膜下滴灌为主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已接近4000万亩,居全国之首。新疆农业灌溉方式经历着从漫灌、喷灌到滴灌的“三级跳”,不仅为天山南北各族农民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收益,也改变了新疆农业的传统用水方式和生产方式,推动了新疆特色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精准化、标准化、合作化进程。
今年2月12日,从自治区发改委传来好消息: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水利部、住建部联合印发了《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自治区发改委、水利厅高度重视、积极做好项目对接工作,使新疆列入《规划》的大中型水库由18座增加至25座,为增强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水资源调控能力,优化水资源配置,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耕作
从粗放到精细
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文件首次对农业科技进行全面部署。
受益于中央一号文件,新疆正通过农业科技广泛推广应用,农业生产开始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在呼图壁县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开展的一个现代化农业新项目——红柳塘村“智慧农业”示范园内,农民王智一个人管理8000亩地,土壤墒情、温度测算、水肥浇灌、气象预测,有了大数据的支撑,再加上他的种植经验,不仅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了,种植效益也有增无减。
王智说:“以前我一个人最多种100亩地,现在通过智慧农业,我一个人流转了土地8000亩。放到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现在我们几乎不用进地劳作就能实现增产丰收,比如现在棉花每亩可比过去增产30公斤到50公斤。”
早在2014年,新疆就启动了“三个千万亩”粮棉高产田建设,将在2020年建成小麦、玉米、棉花3个1000万亩高产片区,其中小麦高产区的单产计划达到450公斤,实现小麦生产用60%的种植面积生产75%的总产量的目标,确保粮食生产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新疆小麦再获丰收,夏粮生产实现了“九连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小麦数量接近400万吨,再创历史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8月召开的新疆智能农业机械博览会吸引了疆内外千余家企业参展,可谓是一场农业科技盛宴。对新疆而言,此次农博会提高了新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自治区农业厅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新疆农业主导产品、主推技术入户率达95%,农林牧渔综合机械化程度超过84%,种植业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84.2%。
产业
从单一到多元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乌鲁木齐塞外水乡度假村不仅有餐饮服务功能,还集聚了种植、加工、销售、观光等多项功能。“消费者可以在这里买到我们自己种植的作物加工的面粉、清油、大米、辣椒酱、草莓酱、果汁等有机农产品,同时,还可以在这里骑车、垂钓、采摘、观光、用餐,这样度假村一年四季都能产生效益。”塞外水乡度假村负责人刘复均说。
乌鲁木齐塞外水乡度假村只是推动新疆农业产业立体发展的一个缩影。
立足中央一号文件,新疆积极探索新型利益联结模式,在开展自治区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创新试点示范的基础上,鼓励推广订单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土地流转和企农共建等相对紧密型利益联结模式。同时积极鼓励各地探索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企业和合作社,采取“保底分红+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
在沙湾县,广海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新疆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的背景下,积极在沙湾县安集海镇投资建立辣椒精深加工厂。该公司总经理李坤说:“下一步,公司将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进行销售,为农民提供保底收购价格;同时,公司还将把产品推广至各大商超、旅游景区,打响新疆辣椒品牌。”
在库车县乌恰镇三乌恰村,“亚克西”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将特色农产品烘制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具特色的黑枸杞烘干后甚至卖出了480元/公斤的高价。
自治区林业厅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区果蔬热风烘干房和组装式冷藏库初加工设施已达到1.26万座,其中烘干房8664座,冷藏库3974座,覆盖全区。日烘干能力达到2.6万吨,保鲜能力达到24.74万吨,占全区林果产量三分之一以上。
与此同时,新疆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6大城市分别设立自治区一级销售平台并建立了新疆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逐步打开了国内市场。同时,全区不断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推进集农产品生产加工、冷链物流、仓储配送和信息购销服务等为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为新疆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提供了支撑。
自治区农业厅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全区预计实现农产品加工总产值1876.84亿元,同比增长8.5%。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432.24亿元,同比增长9.2%;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1.26万个,订单带动农户达到218万户,同比增长9%。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07家,新增142家,其中国家级33家。休闲农业实现营业收入34.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农牧民从事产业化经营获得收入29.32亿元,同比增长12%;农产品加工业劳动者报酬76.8亿元,同比增长9.2%。
“十三五”时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疆正在积极向新的目标努力: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经营规模适度,一、二、三产业融合,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