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西部资讯 > 云南资讯 > 正文

云南大学全能教师入村来

www.xibuxinwen.com(2018-03-30)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杨智仙教学生使用电脑。学校供图

 

  人物

  “在村里核桃树下套种的魔芋应该收了几轮了,我留的那套理发工具,不知道大家用着没……”刚从驻村点回来不久的云南大学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杨智仙一直对自己挂钩帮扶的临沧市凤庆县鲁史镇河边村念念不忘。

  2015年8月,省委确定临沧市凤庆县鲁史镇河边村为云南大学“挂包帮”“转走访”的挂联点后,学校选派1名队长带领9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前往扶贫点,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听取他们的诉求,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撰写出多份调研报告。

  “经过对河边村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的分析,农学院提出当地具备发展核桃、茶叶、魔芋等产业的条件”“河边完小校舍陈旧简陋、教学设备匮乏、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缺少必要的住宿生活设施等情况,需研究援建方案”“河边村三面环山,出村道路凹凸,步行需4个多小时,必须协调改善道路情况”……经过一系列调研,针对症结,学校开出良方、对症下药,进一步明确了扶贫工作总思路,推动实施了“12345”精准扶贫工程。

  扶贫从理发入手

  2016年,作为云南大学选派的第一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杨智仙等一行人前往临沧市凤庆县鲁史镇河边村。“从昆明到临沧7个多小时的车程,下了祥临高速公路,又经过2个多小时的二级公路来到凤庆县,再经过3个多小时狭窄的环山公路才到达河边村。这个村的交通极不方便,距离县城有70公里山路,主要的出行工具只能是摩托车。第一天到达已经是半夜了。”杨智仙说。

  初来乍到的一行人,在村里安排的临时居住点安顿下来。“因为驻村的时间比较长,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吃饭问题。作为队里为数不多的女队员,做饭的大旗我扛了下来。虽然来之前我在家里做饭的次数一只手就能数过来。”杨智仙说,“我们这洗碗工都是博士毕业哦。”

  “在日常的接触中,我发现村民们理发不方便,但又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我就在网上买了一套理发工具,请人带来村里,搞了一个便民点。这也一下拉进了我与村民们的距离。”杨智仙说。

  一地套种收入高

  为了深入了解当地情况,以便尽快制定出接地气的扶贫方案,杨智仙一行人到达河边村的第二天就马上开始行动,到田里跟村民一起干活,挨家挨户家访了解情况,用脚步丈量河边村的各个角落。几天下来,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的杨智仙有想法了——在核桃树下套种魔芋。

  “核桃从栽种到成林的收益周期一般需要7年以上,在土地没有效益之前,核桃树下套种魔芋可以形成有机互补,弥补了核桃在产生经济效益之前的‘空巢期’。”第一期培训班上,杨智仙就根据当地海拔、气候、土壤等条件,提出了在核桃树下套种魔芋增加收益的想法。

  “培训后,杨智仙立即带领村民套种魔芋。目前,全村核桃套种魔芋350亩,平均产量每亩2000斤鲜魔芋。”村支书李正勋说。   

  “一地多种收入多,魔芋摇身变作钱。”村民李玉华说,如今鲜魔芋价格4块多一公斤,在自家核桃树下套种了3亩魔芋,能有好几千块钱的收入。“多亏有了云南大学扶贫队教我们在核桃树下套种魔芋。”村民们的认同,让他们更加干劲十足。

  产业脱贫是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必经之路。为此,云南大学根据实地调研,对河边村的村民进行各类产业技能培训,大力扶持产业发展。除了套种魔芋之外,香猪养殖场、茶叶厂等项目都在稳步推进中,不仅为村民增加收入,也在家门口为村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与云大附小远程互动教学

  “河边完小是大山深处的学校,学生均为留守儿童。”驻村队员童露说,两年前,云南大学在“挂包帮”“转走访”遍访时看到校舍陈旧简陋、教学设备匮乏、卫生条件差、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缺少必要的住宿生活设施后,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研究援建方案,并先后投入200余万元用于河边完小的建设。

  经过两年的援建,河边完小的教育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校舍建筑面积由原来的320平方米扩大为目前的766平方米,配置了课桌椅、电脑、校园广播系统、监控系统,修建了功能完备的食堂、住宿楼和办公楼、卫生间及洗澡间,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设备到位之后,师生不会操作成了大问题。我们就在每天晚饭之后,去学校给老师们培训。根据当地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还协调了云大附小、云大附中等中小学的老师,给当地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培训。”杨智仙说。

  记者了解到,为更好地实施教育扶贫,云南大学实施“校际交流”的互助战略,采取单向支教、双向互派及送课下乡等形式,开展“带教、送教、支教”活动,让远在昆明的云大附小与河边完小实现远程同步互动教学。

  “要让更多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过上与父辈们不一样的生活。”云南大学扶贫办主任崔茂乔说,只有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知识、接受教育,才能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云南大学补齐教育这块脱贫攻坚中的短板,就是牵住了逐步脱贫致富的“牛鼻子”,帮助山里娃走出大山走向新生活。

编辑:新闻网西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