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西
(文/西部新闻网总编张龙)从帽到裤,他一身银灰色装束,几十年如一日。而人民币上熟悉的毛泽东头像却是出自他的手笔。他就是曾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任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黄土画派创始人和领军人物、被誉为“人民画家”的刘文西。
对于陕北这块雄浑厚重的黄土地,出生于浙江的刘文西已经热恋了60余年。在这里,他找到了值得追求一生的艺术之根——黄土风情和黄土人;在这里,他创建了黄土画派。
刘文西1933年生于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水竹安山村,1950年在上海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学习美术。“当时我只有17岁,第一次听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本书,我至今一直保存着,它指引着我一生的文艺道路和艺术实践。”
1953年,刘文西进入浙江美术学院学习,受到潘天寿等先生的悉心教导。1957年毕业实习时,他毅然选择了那块神圣的地方——陕北延安。“那时,我看了很多延安的历史照片,对那一片厚重神奇的热土充满了向往。我想,作为艺术家,我们应该选择这样的地方去学习。”刘文西深情地说。
然而,短短几个月的实习时间,对于年轻的刘文西来说远远不够。这块黄土地上的人民,勤劳、忠厚、善良、热情,对革命有着非同寻常的觉悟和感情。于是,他留下来与当地的老百姓交朋友,去寻访,去探索……1958年毕业时,他更是毅然决然地主动要求留在西北、到西安美院工作。
2015年刘文西老师82岁了,他和30多位黄土画派画家写生团又到陕北采风,陕北老汉88岁的张安财说刘文西是真爱陕北,真爱陕北的人民。50多年来,刘文西90多次到陕北深入生活,结交了数百位农民朋友,画了几千幅农民肖像和上万张速写,创作了几百幅展现领袖风采和陕北乡情的力作。可以说,他是一辈子的黄土深情,他把生命中的激情都挥洒在了这片黄土地上。如今,岁月已把他这个当年的江南青年,雕塑成陕北农民的形象了。
刘文西感慨地说:“陕北真是画不够啊!”和人民真有感情,了解人民的灵魂,才能画好人民。刘文西这样想,也这样做。在《祖孙四代》、《陕北人》、《东方》、《解放区的天》和巨幅系列长卷《黄土地的主人》等精品力作里,展现了大量独特、生动、真实的陕北人物形象,每一个人物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原型。生活是无底洞、艺术是无底洞,是生活给了他创作的激情。
西部新闻网总编张龙和著名书画家刘文西老师
在刘文西的大量人物画创作中,以人民领袖毛泽东的事迹为题材的作品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比如《毛主席与牧羊人》、《毛主席与小八路》、《知心话》、《在主席身边拉家常》、《转战陕北》等,都非常出名。值得一提的是,现行第五套人民币上的毛泽东头像即出自刘文西1997年的画像稿,人们评价这一稿毛泽东头像画笔细腻洗练,形象丰满传神。他激情澎湃,当时画了20多天,后来又反复修改,最后定稿。
刘文西把艺术的根深深地植于人民中间,主张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经常深入生活、融入百姓,情牵百姓,才创作出反映生活、讴歌生活的好作品。中国画坛对他的评价是,他是当代中国画坛开宗立派的杰出人物,他的艺术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年,刘文西不顾年高,还创作了《黄河子孙》、《黄河汉子》等。他的创作成就,他的艺术生命完全植根于土地之中、生活之中、人民之中。也正因此,艺术评论界给他的评价是:“在当代频繁兴起的各种艺术潮流中,刘文西以其大家风范,表现出一种岿然不动的气质。”
刘文西说:“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源于人民、为了人民的创作方向,虽然坚持得很苦,但很有成就感。我深信,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啊,画家刘文西,一辈子的黄土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