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见喜)这部散文集不厚,却是人生体悟的结晶;读书稿时,未见洋文夹杂更没有长达几页的注释和索引。作者蔡静波是博士,但这个博士说的家常话,从行文上也看不出他吃了多少麦当劳或汉堡包;相反,在这些篇章不长的叙述里,时时可以闻到菜根香和刚烤熟的红薯味儿……
这一切,强烈地鼓起了我的心理共鸣。他写清明上坟祭祖,大人必须扛一只铣,要为塌陷的祖坟培土,可祖坟怎么会塌陷呢?祭博士话到口边留三分,这是他做学问的修养。要如我这类修养不够的写家,必然要连带着骂骂咧咧,说是后辈儿孙欺师灭祖的罪孽——但祭先生是只劝善不扬恶,这便是散文集《斋中漫语》的特点。
大凡蒙受过滴水之恩,他都要将这诸多的承恩往事一一盘点,教育专干施老师,表姐、三叔、姑姑、周叔、杨校长,等等,那怕是卑微的人,那怕是丁点的事,在特殊的生命时空,给作者正念,导作者正行,一句话的温暖,半个馍的疗饥,如今的蔡教授过河谢桥、登岸揖舟,不是自己的日子好过了,而是翻开感恩的老簿本一笔一笔稽首拜谢,你能感觉到他苍桑的脸上有泪珠滑落。这当然没什么好奇怪的,见惯了太多的忘恩负义,见过了太多的数典忘祖,一个久违了的中国情怀就显得十分珍贵。
作者不仅仅是自我完善。对那些以他人为目的人,向人间社会施放亮光的人,文中都有详细的记录。比如会给人“吹奶”治病的舅舅,那一点儿小手艺,甚或被认为是古弄八怪,但凡能解除人间的病痛,他都不至一次地跑路探求,这不是要学那一点绝活或手艺,重要的是他要承继那一付菩萨心肠。说一句大话,这才是民族复兴的基础,从教授做起,让善心正念复活起来。
他写道:“母亲教导说:‘吃米不忘种谷人’,不能‘过河拆桥’。谁都有好处,谁都有坏处呢。要记人的好处,不要记人坏处。”用这样的家常俚语传递中国人的哲学,你能说这本书琐碎絮叨吗?
作者也坦言他不追求《岳阳楼记》式的华丽和高深,只用农耕和泥土给儿孙传达作人最基本的价值和准则:“用笔表达自己对父母对师长对亲友以及对生活中曾给与自己帮助过的所有贵人的感谢感恩和感念,同时期望自己庸常的人生经训能给自己的后辈晚生以启迪,使他们懂艰辛,知感恩,谨言慎行,少走人生弯路而已。”
中华文化,在浅道理上,儒家解决人际关系的合谐问题,道家解决人与自然的合谐问题,佛家解决人与心灵的和谐问题,虽说粗浅,但却是一个严密的体系,博大而稳定地守护着我们的民族灵魂,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口强势繁衍、文化绵延不绝且具有强大的消化吸收能力,即便是元朝和清朝两次外族入主中原,但他们最后都被汉化了,你看满族除了留下旗袍还有什么?就连乾隆皇帝也写了近五万首汉诗,接近《全唐诗》的总和,尽管他的诗大多平庸,但他主动续接唐宋诗词的文脉,严然是炎黄文化的谪传,那么是什么东西使他如此痴迷?答案只有一个:是中华文化的外在魅力和内在价值。但如今,有有两大恶兽在侵吞着我们的外部形象和内在灵魂:一个是网络,一个是电视。由高科技支撑的这两大强势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出现了“五多五少”:垃圾信息多,知识信息少;金钱信息多,文化信息少;娱乐信息多,学习信息少;动乱信息多,和谐信息少;血腥信息多,吉祥信息少。这“五多五少”不知异化了多少炎黄子孙,西方文化的侵蚀正是利用了这两个强有力的通道!泥土出身的蔡博士却未被这通道刮来的风迷眼;这得力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处世秉持祖宗的老主意,行文有更多的敬畏。他当过民办教师,做过工厂翻译,从事过中学英语教学研究;担任过师范学校的秘书长、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某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地位虽曾显赫,但他的叙述却轻声慢语,对谁投来的一蔑,他微笑而过,依旧叮嘱他的读者:这本书“出于一样目的,那就是感谢、感恩、感悟。具体地说,就是感谢生活、感恩贵人、感悟人生。”“我的出身于生活底层和对人生目标的较高追求决定了我的生活经历和遭遇与同龄人相比可能要多些,自然,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我遇到帮我扶我的贵人也多些,因而人生感悟也就同样多些。没有这些,我写不出散文。”
老实人。
老实人有老实人的感慨:“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能坦然面对人生的祸福与荣辱。”“他们不贪求,无奢欲,日常生活中哪怕是些许的进步和改善,都会使他们感到十分的满足、十分的欣慰,十分的感恩。而这,也给我们姊妹以人生启迪。”“一是我更加相信好人有好报,二是我相信很多官员都是廉洁的。”
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些心,或许就是常言说的忠孝仁义,当然,这里的孝是大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感恩即存根于此,包括空气、水、森林和绿色……
或可认为:蔡静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歌唱者,包括敲门的礼仪,倾听的礼仪;还有“不要乱拉关系”的苦口婆心,学会包容的厚道和重礼;去除私念的道德和尚义,等等。女儿叫他办一张困难证明,以便申请补助。他用孔子的话给女儿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孝经》有云:“君不义,臣不可以不诤于君;臣不义,子不可以不诤于父。”儒家对君臣关系的认识是“君有道从君,君无道从道。”蔡静波和女儿的关系是双向负责,“三纲”在他已经破除,包括他和妻子的关系。作者首先从家庭伦理上践行着孔子“男女同尊卑”(见《礼记、昏义》)的主张。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激烈地反对封建专制,有人说他的笑像闪电一样打人和烧人,但他对儒家、对孔子十分佩服,他说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做”、“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格言应该成为全人类的准则!”他还说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种思想,“西方人的哪条法律能和如此纯洁的道德相比?”他说应该像牛顿的万有引力法则在自然界具有普遍性一样,“仁义”也应该成为人类心中最根本和最普遍的法则。他由衷地赞颂说:“孔子是多么睿智而神圣啊!他鼓励所有的美德,他的每个说教都是为了人类的幸福。”从“五四”时代起,多少学人如著名的胡博士,言必称希腊,西方的贤哲那是比爷还尊贵的,但是,他们对这位伏尔泰却是闭目塞听!
还有,西方心理学家荣格在纪念《易经》翻译者理查•威廉的文章中说:“任何有幸与威谦一起体验到《易经》的神奇力量的人,像我一样,都不可能不发现这样一个支点,凭借这一支点,我们西方心态将被撬离其基础。”荣格还说:“与中国神秘主义相比,我们西方的精神之光因此而熄灭。”1988年1月,在巴黎,瑞典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汉内斯•阿尔文,在由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参与的《面向21世纪》研讨会的新闻发布会上,他宣布了他在物理人文方面最新的研究结论,他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借此机会,我也想提醒《斋中漫语》的读者,读蔡静波的同时,也要警惕另一类教授、还在“打倒孔家店”的教授、一百年来没怎么长进的教授:宁看狗咬仗,不听他们把戏唱!
丙申冬日至嘱,序止。
孙见喜记于2015年1月6日凌晨西安双仁府
(孙建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贾平凹研究专家,作品有《贾平凹之谜》、《鬼才贾平凹》、《浮躁评点本》、《中国文坛大地震》、《贾平凹前传》、《贾平凹传》、《山匪》等,太白文艺出版社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