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西部名人 > 文化名人 > 正文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从大生命系统看人文精神

www.xibuxinwen.com(2020-11-04)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人文精神的讨论,已经渐显沉寂。缘故很多,有一条,恐怕和思维空间的狭小,可说的话越来越少有关。人文精神的反思和重建,现在的讨论可以说才开了一个头,远没有深入堂奥。这里,我想就扩展人文精神讨论和研究的思路说点想法。
 
  我感到,在现在波及的各方面问题继续深入展开的同时,还需要从现代世界最新的现实出发,将对人文精神的思考拓展到人与自然、人与整个生存环境的人文关系上来,拓展到万物之灵的人类对整个生态圈、对整个生命体系的人文责任上来。
  “天人合一”,人和社会、人和宇宙相全息,人和万类霜天竞自由,又和万类霜天相交流,是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虽然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观是在自然经济、村社文明基础上的人与天的循环,人对自然、对生存环境的认识、开发、利用还不很充分,自然对人的承载也远没有超量,实现这种交流、循环较为容易,但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理论,却在相当深刻的程度上理解了人对自然的亲和、关怀,人对大的生存环境的亲和、关怀,实际上是人对自身生命的终级关怀,从而将人对自然、对生态的态度纳入了人文视野,纳入人生观念、人生价值、人生境界之中。
  现代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人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也出现了自然对人的报复性惩罚,出现了各种生态病变,以及由这种生态病变导致的文化心理病变,乃至精神和肌理的病变。人和环境、资源的关系,也就以前所未有的广阔和深刻程度,进入了现代人的人文视野,成为考察当代人文精神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这一点,当前人文精神的讨论是关注不够的。
 
  在现代社会,人对自身的关怀,早已超出了物质关怀,进入了文化关怀。而仅仅局限在文化意义上也是远远不够了。人类的繁衍兴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彻底扬弃和超越传统的工业文明的无节制发展,扬弃和超越短视的人类中心主义和浅薄的物质消费主义的价值观,而在生态文明基础上建构充满人文精神的价值观。
 
  比如,反对、抵制无节制发展,在开发自然资料、生存环境的永久性工程中,贯注人类的道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既尊重人类的生命权利,尊重人类在生命中的中心地位,也承认、尊重自然的生存权利。这不是对人性的一种限制,而是把人的价值、意义与尊严摆在物质消费之上,克制物性对人性的宰割以及兽性的泛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的肉体与精神的圆融统一,营造现代人人性的新境界。
  在实现这种新的人文境界时,需要培育一种新人文理性,并在整个社会实践操作中发挥它的作用。在新人文理性的培育生成过程中,人类要逐步地由忽视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平衡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是从经济增长方式上说;从人类存在方式上,则要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疏离的对立的存在方式,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圆融和谐的存在方式转变。这两种转变,都可以说是由传统的自然经济理性、工业文明理性向现代新人文理性的转变,它构成了现代社会进步的坚实的人文基础。
 
  将人文精神拓展到宇宙大生命的领域,近年来已经引起文化学者和文艺创作者的注意,出现了一些以此为主旨,或旁涉这个课题的作品。文艺评论界也关注到这种创作现象,有些文章作了初步的、有见地的分析。但是,郑重地将其作为现代社会人文精神的一个有机内容,展开正面的归纳、阐释、研究。则显得不够。其实,这方面可供我们开掘的研究内容是很多的。
  比如,环境保护的人文研究和艺术表现。当代社会,环境保护不只是一种社会建设策略,更是一种道德精神境界,是人类可持续生存的新的世界道德。每一个人都是生命大家庭的一员,构成全部活着的世界,具有同样的平等权利。每个生命形式以它对人类的价值而有理由得到尊重。
 
  每个人应该对自身施于自然、施于客观环境的影响负有道德责任,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是堵塞循环的还是疏导循环的?是美化了还是丑化了?等等,无不反映道德水准和认识水准,也无不产生道德后果和社会后果。古往今来,写森林、写河川、写山岳的作品,正是由于超越了自然生命的使用价值、产品价值,而发掘了潜藏于自然生命深处的精神价值、美学价值,亦即人文价值,才成为上品,进入文学史画廊的。
  再比如资源开发的人文研究和艺术表现。人类并不能独占地球,地球也不能只供人类享用。从大生命人文精神出发,人和其他生命共同享用地球生态资源,因而实行“资源共享”的原则。不但当代人资源分配应该利益平等,人类和其他生命资源的分配,也应该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利益平等原则。其他生命资源通过多级转换,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给养,保证了人类生存质量的不断提高。
 
  同时,其他生命资源又在物质上、精神上为人类营造了美好的生存环境。这样,人和其他生命共享地球资源,最终也就构成深刻的人文、人道命题。过去我们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从政治坐标、经济坐标、人性坐标和传统人文坐标上着眼多,如果以这种新角度、新眼光来观照、开掘素材,一些习见的题材也可能写出新意。大生命坐标的是非判断和审美判断,极可能使我们在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发现大开眼界的东西。
  至于消费生活的人文研究和审美表现人文色彩则更为强烈。它从节约自然资源和提高生存境界,即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良性循环出发,强调以适度消费替代过度消费,提倡人类过一种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的简朴生活。和传统的清教徒的生活追求不同,这种简朴的生活境界,是现代人具备了大生命眼光之后,在较为丰富的物质生活水平之上,一种文化、精神化的生活追求。
 
  他们更看重满足深层的人生欲求,比如参与科学和艺术的思考、欣赏和写作,在旅游、娱乐和艺术活动中实现审美追求,过健康的心理生活、道德生活和信仰生活,以及参与家庭和社会事务满足为群体、为后代奉献的美好愿望,等等。这种在更高层次上满足人生欲求的消费伦理观,是现代社会人文精神的体现。
  注重追求精神生活,追求生命在形而上层面的实现,愈来愈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在人生欲求的大转换中,衍生出多少命运故事,多少感情冲突,多少心理经验,又给人类精神生活史提供了多少新的素材。这块待开垦的处女地也正在召唤作家的笔。
 
  人文精神的讨论,一头更贴近生命体系,一头更贴近创作实践,我想会更深刻,更切实吧。(肖云儒于1996年12月西安谷斋)
 
散文理论的先行者
 
西部文学的拓荒者
 
丝路文化的推广者
  著名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书法家。曾任中国文联全委、陕西文联专职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陕西策划协会主席,国家级和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
 
  现为陕西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员,西安交大特聘教授,西部新闻文化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被学界誉为散文理论的先行者、西部文学的开创者、丝路文化的探寻者。50年前提出的散文写作要“形散神不散”的观点,影响文坛半世纪,收编进20几种大学教材和辅导资料。
 
  25年前关于中国西部文化的系列论文和专著《中国西部文学论》,是该领域第一部理论著作,被誉为西部文化理论体系的开创性研究成果。出版丝路专著《中国西部文化论》《西部向西》《丝路云履》《丝路云谭》《丝路云笺》五部,《走过》《画·说云公》《不散居文存》等多部,肖云儒总共发表作品688万字,著作35部。
编辑:西部新闻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