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家、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吴福春
核心提示
一点、一横折、一竖、一提……11月7日,记者见到著名书法家、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吴福春时,他正在为宁夏一家养老院写“福”字。
吴福春已经不记得送出过多少“福”了,近年来,仅捐赠给山区学校、慈善机构的,已不计其数。他说:“能为百姓送‘福’,是我的福气。”
“福春送福”
吴福春沿用康熙“天下第一福”的“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之寓意进行创作,这个福字一笔呵成,沉稳劲健、饱满厚重、仪态吉祥,集“五福”为“一福”,寓意“五福临门”。
1957年,吴福春生于河北沧州市孟村。父亲是农民,也是十里八乡的书写高手,常为乡邻代笔。吴福春自幼受家庭熏陶,临摹唐代名碑,杂糅百家,于《圣教序》《张玄墓志》《九成宫醴泉铭》等用工精勤,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近年来,吴福春作品数十次在中华之星、大爱妈祖、中国书协及多个国家级大型展览入展获奖,并多次赴澳大利亚、巴西、韩国、日本等国进行书法交流,作品被故宫博物院及国外友人专家收藏。
北京、西安等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文化古街多处可见吴福春的牌匾和石刻题字作品。其所书“极地”二字被刻于7米高巨石上,苍劲有力、气势恢宏。
吴福春热心公益,竭力以己之长造福社会。汶川地震,他拍卖作品捐助灾区;年关将至,他随团到基层写福送春联,有时冒着严寒长时间挥毫,乐此不疲。
宁夏“情缘”
闲时,吴福春喜欢听听曲儿。儿时的河北梆子,青年时的京剧,中年时的秦腔,后来多了宁夏“花儿”。
吴福春与宁夏的“情缘”源起2004年。47岁那年,吴福春初到宁夏,被塞上江南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深深吸引。
当年,吴福春到银川市兴庆区唐徕回民小学现场挥毫,将书法作品赠送给孩子们,并多次走进孤寡老人家里,为他们写春联。2004年以来,捐赠给宁夏山区学校、慈善机构的书法作品上百幅。
吴福春为人质朴低调,不事张扬,对待书学也极其认真。
“吴老的认真严谨令人钦佩。”陕西书协会员罗增强说:“记不清有多少次,吴老习字从下午直到凌晨,年轻人熬不住都睡了,吴老还在写啊写……”
多年来,吴福春遵从“苦练“这个传统的习书办法,心甘情愿出笨力气、下苦功夫。比如一个简单的“水滴石穿”,他可以不厌其烦写上几十遍。
严谨的为书态度,成就了吴福春中正妍美、浩气坚质、雄健有力的艺术风格。
吴福春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为人们带来一丝暖意、一缕春风。
白居易的传世之作《长恨歌》,是吴福春喜爱的名篇。2018年10月,吴福春以遒劲有力、潇洒俊秀的楷书临摹,将《长恨歌》书写成一本方便书法研习临摹的书出版,配以其他画家的白描绘画及中、英、日三种译文,具备很高的学习、欣赏和珍藏价值。
在吴福春的书法世界,一边是《长恨歌》那样清雅脱俗的经典绝响,另一边,则是生活气息浓郁的寻常巷里。
“从事书法创作,不能只是关在书房写字,要根植民间、扎根社会,让老百姓也能欣赏到书法的美。”吴福春说。
在吴福春助手肖洪杰的行程表上,很多处备注着“去山区学校”“看孤寡老人”的字样,而这些活动,也是吴福春最上心的。
冬天到了,又到了写春联的时候,吴福春会更忙碌。(宁夏日报记者 张慈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