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讯 (记者 张龙)2017年5月3日(农历四月初八),时值佛教最重要的节日——浴佛节,“首届金台文化艺术节”在千年古刹镇安县金台山兴隆寺隆重举行。这是镇安县举办的首届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艺术节,充分展示了佛教在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本次活动由镇安县佛教协会主办,镇安县金台山兴隆寺和长安归元寺承办。来自陕西省各界嘉宾参加了本次活动,包括:陕西省佛教协会秘书长刘进业,长安终南山佛教协会副会长田宏刚,镇安县宗教局局长孙健,镇安县佛教协会秘书长银松斌,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佛教研究所曹兴中博士等等。
“镇安县首届金台文化艺术节”盛大举行
“镇安县首届金台文化艺术节”盛大举行
“镇安县首届金台文化艺术节”盛大举行
“镇安县首届金台文化艺术节”盛大举行
“镇安县首届金台文化艺术节”盛大举行
“镇安县首届金台文化艺术节”盛大举行
“镇安县首届金台文化艺术节”盛大举行
“镇安县首届金台文化艺术节”盛大举行
“镇安县首届金台文化艺术节”盛大举行
“镇安县首届金台文化艺术节”盛大举行
“镇安县首届金台文化艺术节”盛大举行
“镇安县首届金台文化艺术节”盛大举行
还有诸位高僧大德,其中有:镇安县佛教协会会长、兴隆寺住持释慈光法师,镇安县佛教协会副会长、圆通寺住持释相伟法师,镇安县佛教协会副会长、龙佑寺住持释果行法师,镇安县佛教协会副秘书长释辉一法师,终南山茅棚精舍释延正法师等。
金台山兴隆寺始建于西晋时期,距今己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代成为享誉全国的密宗寺院,但是在历史的风雨中,兴隆寺逐渐衰落,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除明代正殿得以完整保存外,其它建筑已面目全非。从2014年开始,“古兴隆寺•唐遗址公园”开始建设,建成后,兴隆寺将成为国内最大的盛唐佛教密宗风格寺院,并成为金台山文化旅游区的核心区域。现在,随着兴隆寺恢复工程的推进,古老的兴隆寺已经重现盛唐气象。
对于兴隆寺的发展方向,该寺住持释慈光法师说:“大乘佛法的精神是利生济世,在生命教育和心灵教育中佛法有独特的优势。恢复后的兴隆寺,将针对当今的社会现状,充分发挥佛教的优势,继承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和玄奘大师为法忘躯的精神,通过公益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佛法教育来净化社会人心,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并在人间佛教的践行中推动金台山成为学修并进的佛教修持道场。”
在浴佛节举办此次艺术节是兴隆寺恢复后首次举办重大的文化活动,将浴佛法会与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相结合,吸引了近万名信众、百余名义工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
当日早上在兴隆寺大雄宝殿举行了放生法会、皈依、五戒、菩萨戒、剃度,在金台山宝箧广场举行了浴佛法会,现场庄严殊胜,功德圆满。中午,兴隆寺为十方信众免费供斋。下午金台山兴隆寺“第一期幸福人生传统文化学习班”举行了结营仪式,陕西省佛教协会秘书长刘进业为学员讲解了生话中如何修行。晚上还举行了“兴隆寺首届梵呗音乐会”,精彩的演出,把佛法的教化功能以艺术的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一天的活动内容精彩丰富而又秩序井然,与会大众同沾法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希望佛法能够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能够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正确的指引。”慈光法师说。
据慈光法师介绍,兴隆寺将以此次活动作为开端,持续性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佛法的弘扬活动,努力打造覆盖不同人群,由浅入深,多层次的人间佛教践行体系。今后,针对成人的“圆满人生传统文化讲座”,针对青少年学生的“传统文化夏/冬令营”,针对佛教皈依弟子及义工团队的“皈依弟子及义工佛法共修班”,针对佛教信众的“僧伽体验营”和“禅修营”等活动将陆续举办,并全部公益对社会大众开放。
附件一:浴佛节
浴佛节,又称佛诞日、佛诞节等,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的诞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这天,释迦牟尼佛诞生在印度北部的蓝毗尼园。佛母摩耶夫人在无忧树下诞下佛陀时,园中百花齐放,天空出现九龙为佛陀沐浴。佛陀生下来就会走路,双脚各踩一朵莲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惟我独尊。”后世为了纪念佛陀出世,每年佛诞日便模仿九龙吐水沐浴,象征佛弟子信受佛法。
是日,各地佛教信徒均云集寺院内,参加浴佛,在此前后还举行相关的法会。寺院的广场或大殿上,摆设庄严的供桌供品鲜花,上面安置着大佛盘,盘中莲台上立着佛陀刚出生时的像。佛盘中盛满着水,称为香汤,信众以盘中杓子舀起香汤,像神龙一样为佛沐浴。
一勺净水,浇灌佛身,一勺净水,沐我身心。浴佛的真正含义,在于洗涤我们身心的污浊,消灾灭难,获得吉祥自在,成就殊胜功德。这一天,愿慈悲吉祥的光芒沐浴大千世界,滋养万物。
附件二:金台山兴隆寺简介
兴隆寺历史
兴隆寺位于镇安县永乐街道办镇城社区,建在一座小山梁的山腰处,此地也称茨沟口。在没有正式建寺之前,这座小山梁的后端就有“棕榈草庙”和“白泉寺”。唐武德年间(618-626),药王孙思邈由太白山转入秦岭南山,经今天的柞水县药王堂来到镇安县佛爷庙对面的药王洞,与当时镇安境内的佛教南山宗祖师道宣大师结缘往来,谈医说禅,交流颇深,镇安的“棕榈草庙”和“白泉寺”也由此名见经传。
开元二十四年(736),唐玄宗亲为《金刚般若经》作注,颁行天下,敕各州建龙兴寺。长安弘智禅师奉敕南下,赴镇安白泉寺募捐扩修,将周边的山门殿、释迦殿、大雄宝殿与山梁上的天王殿合建一寺,命名龙兴寺,因是全国统一敕修,也称“官寺”。镇安龙兴寺是长安(唐都)到金州(今安康)的必经之地,官方僧侣往来多在此寄宿。白居易曾在诗中写道:“官寺行香少,僧房寄宿多。”唐初规定:“凡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冠二十亩,僧尼亦如之。”可见当时的“官寺”也有条件接待频来的迁客。于是,当时的镇安龙兴寺虽地处深山,却能够声名远扬也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唐宋间香火鼎盛、殿宇璀璨的龙兴寺,却在元代战乱中夷为废墟。直到明朝,龙兴寺又得以恢复重建,寺址却下移到了今天的茨沟口,恢复重建后的“龙兴寺”更名为“兴龙寺”。据县志记载,至明成化二年(1466),住持法勤募化集资,扩置前殿塑罗汉,后殿三间重塑菩萨巨像金身,两厢九间,设立僧舍客厅。至清乾隆十年又从地中掘得石佛3尊,寺产扩大到37亩有余,成为秦岭南麓僧侣往来游方参禅的重要佛教寺院。民国初,由于寺租田课大部分被县学务局接管,寺院日渐衰落。
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内政部颁布8月修正的旨在侵夺寺产的《寺庙兴办公益慈善事业实施办法》,导致各地佛寺陷于纷乱。当时的宗教领袖太虚法师(1890-1947)挺身而出,发表通电,呼吁全国反对,并致书蒋介石,认为内政部颁文意在“掠夺寺产毁灭佛教”,而“振兴僧寺发扬佛教,以利益国家民族和世界人类,当为民族之盛业”。经全力申诉,该办法即被停止施行,各地寺产得以保全。1944年11月,受太虚法师通电思想影响,镇安成立了佛教支会,取祈盼寺庙兴隆昌盛之意,决定将“兴龙寺”更名为“兴隆寺”,沿用至今。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为振兴佛教事业,镇安兴隆寺佛教支会开始设立甘露,普济戒坛,开期传戒。3月8日(农历二月初九),湖北、山西、宁夏、奉天(今辽宁)、河北、绥远、浙江、安微、福建、甘肃、四川和陕西等12省32县82寺院的佛教弟子先后来到镇安兴隆寺参加戒坛传戒。戒坛由西安大兴善寺得戒本师大和尚印洲主持,历经20多天,通过讲经、受戒,为180多名受戒和尚、尼姑和居家教徒授予法名,颁发了《护戒牒》,并汇编成《同戒录》一书,永久存卷。经过这一盛大佛事,镇安兴隆寺名声大振,轰动一时。
建国后,兴隆寺划归学校使用,“文革”时遭到破坏,除明代正殿得以完整保存外,其它建筑已面目全非。1991年,镇安县人民政府将该寺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落实宗教政策,将兴隆寺划归宗教部门管理,经过宗教部门和僧侣主持们的共同努力,兴隆寺又逐步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
兴隆寺发展
从2014年开始,“古兴隆寺•唐遗址公园”开始建设,建成后,兴隆寺将成为国内最大的盛唐佛教密宗风格寺院,并成为金台山文化旅游区的核心区域。而今的兴隆寺已成为了镇安文化与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和镇安县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示范基。
为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的大众教育和人间佛教的践行,金台山兴隆寺不断地完善教学和生活环境。
2016年12月,金台山二期工程金台书院举行了盛大的开工仪式,将与2017年下半年建成可容1000余人同时免费学习的传统文化传播基地,书院内配备现代化的灯光音响及多媒体教学设备,主要用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播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公益教育。
恢复后的金台山兴隆寺将建设覆盖不同人群,由浅入深,多层次的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传播和践行体系。今后将陆续针对成人举办“成人传统文化学习班”,针对青少年学生举办“传统文化学习班”,针对佛教皈依弟子及兴隆寺义工团队举办“兴隆皈依弟子及义工佛法共修班”,针对佛教信众举办“兴隆僧伽体验营”和“兴隆禅修营”。
兴隆寺以“远绍玄奘大师,近承太虚大师”作为指归,“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人文教化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通过人的参与、体验,达成身心的净化,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