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在南宁举行。广西科技厅副厅长蹇兴超在会上表示,广西科技厅正在牵头相关部门制定科技强桂行动三年行动方案。
2021年广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启动实施科技强桂行动。蹇兴超介绍,将坚持需求导向、市场导向、问题导向,聚焦产业、企业和产品创新,以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主线,精准施策,实施“千企科技创新”工程、产品创新工程、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创新平台建设工程、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工程等五大科技创新工程,促进产品创新、产业升级,加快培育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时期,广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设立50亿元的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成立自治区科技领导小组,建立科工联席会议机制,先后召开全区创新驱动发展大会、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出台创新驱动“1+8”、“广西科改33条”等系列政策文件,启动实施“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持续推进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顶层设计迈出新步伐。全区科技进步贡献率由“十二五”末的48%提高到55%;全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5.11件,首次突破5件/万人,是“十二五”期末的2.5倍;全区拥有发明专利25163 件,是“十二五”期末的3倍;输出技术合同登记数量翻两番,成交额是“十二五”末的11.4倍;拥有国家“五类”人才97人,比“十二五”末翻两番;设立贺州、百色、玉林、防城港、贵港、崇左等6家自治区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 2800家,是“十二五”末的5.2倍;瞪羚企业实现从无到有,总数达107家,财政投入拉动企业研发投入比例接近1:21;参与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8项,其中广西牵头获奖数是“十二五”期间的3倍;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指数连续5年排在全国前十,2020年,柳州市600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引进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中关村双创示范基地等高端创新创业载体,首次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与清华大学等10余所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东盟9个国家建立双边技术转移工作机制,获认定13家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引进46名海外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来华入桂工作。
蹇兴超表示,“十四五”时期,广西将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强能力、促融合、优生态、活机制、惠民生”的总体思路,强化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谋划布局重大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加快推进创新型广西建设,让“十四五”成为广西科技创新工作的拐点。持续推进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启动实施科技强桂行动,重点实施“千企科技创新”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布局一批科技重大专项,打好重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深入推进“广西科改33条”贯彻落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到2025年,力争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实现“五个倍增”: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国家级高层次创新人才、有R&D投入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倍增。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自主创新力和产业创新力显著增强,部分优势技术领域达到全国乃至全球领先水平,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创新格局,创新生态更加优化,创新活力有效激活,发展驱动力逐步转换,创新型广西建设取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