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对于机关干部来说,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提升能力、增长才干的方法,也是思想理论工作水平的反映。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风险增多。任何研究性的创新,都会碰到冲破传统阻力。研究人员探测知识的疆界,需要很多与开拓者同样的品格:事业心和进取心。党政机关干部,必须用心、用力、用智,组织开展好调研活动,准确把握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了解方方面面情况,才能倾听群众心声,把握群众需求,努力改进作风,从而提高综合素质,为科学发展搞好服务。
三
推进一项工作,如果没有很好的调查了解、分析判断,轻则掌握失真、判断错误,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中则错过时机、影响决策,对解决问题带来困难;重则耽误工作,危害事业,甚至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精辟地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论断,早已成为我党工作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更应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善于运用群众创造的经验引导群众。不注重调查研究,心中无数,就会处于盲目状态,或者一知半解,或者盲人摸象。这是不可能履行好职责的。只有多挤点时间学习,多做些调研,多干些实事,才能有更多的话语权。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参谋权。党政机关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机构,担负着推进日常工作的职能,也是机关的智囊和外脑,必须搞好调查研究。如今“地球村”越来越小,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不了解世情,就会出现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危险。调查研究切忌舍本逐木、买椟还珠、反裘负薪。忽视调查研究,对全局不熟悉,提建议就“说”不到点子上,指导工作就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搞好调查研究,才能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助手;也只有搞好了调查研究,才能谋之有基、参之有道、言之有效。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决策权。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周密调查。如果不了解实际情况,凭老经验、想当然、拍脑袋,把主观愿望当作客观现实,就不可能做出正确决策。必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任重道远,在前进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而这一切离不开调查研究。好办法好决策好措施,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必须深入工人和农民中,广泛调研,聆听呼声,汲取营养,让多数人意见得到充分表达,使领导和机关的决策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实施权。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执行力,是调查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党忠诚,为民负责,每个决定,每个行动,大都要通过调查研究来是实施和推行。党政机关人员必须拥有求真务实的态度,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己、只唯实,深入到问题之中去,拜群众为师,和群众交友,了解群众欢迎什么,反对什么,听到实话、察到实情、找到实招,谋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如果只靠看材料、听汇报,就难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双脚就会“踩空”,头脑就会“发空”,问题就会“抓空”。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创新权。创新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活力源泉,也是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在调查研究中,没有创新是不行的。没有创新,观点陈旧、内容陈旧、形式陈旧,就难以对研究的事情有所突破。知识宝库的大门,对于每个有志于事业的人,都是敞开着的。党政机关的调研人员,必须是是一支敢于创新、勤于跑腿、善于沟通,会想问题、会出主意的队伍。必须敢于突破,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想他人不敢想,说他人不敢说,写他人所不敢写,以敏锐思维来发现问题,用创新思路来解决问题。 四
调查研究,在推进党政机关工作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集中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评估反馈,解疑释难。执政评估,是现代行政管理的科学手段之一。评估就得有情况信息。调研便是这一情况信息的来源。通过调研,可以了解多方面的问题,比如,可以了解下级的知识素质、执政能力、改革意识、发展等。可以看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看法和反应,改革发展问题大揭秘,甚至还可以了解到行业、战线的凝聚力、战斗力等情况,收到通过一点窥见全貌作用。调研者在掌握实际情况之下,就能做出更好决策。还可以将调研中得到的相关信息反馈给相应的个人和部门,以利于他们改进和提高。通过反映现实中某种带倾向性、普遍性问题,找准根源,分析危害,引起党政部门重视,促成热点难点问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