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阳县始终把“以工代赈”当做“国之大者”“县之大计”抓促推动,坚持以“工”促就业、以“赈”济民生,聚力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采用“四自”模式(群众自选、自建、自管、自用),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充分发挥扩就业、保民生、促经济、稳预期政策作用,努力推动由“赈济”到“振兴”转变。
一是实现“三个转变”,坚守“赈”的初心。“宣传引导”变“主动谋划”。 贯通落实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吃透《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意见》等上级最新政策部署,在县级“四个一批”项目库中,专项建立县级适用以工代赈《项目清单》。今年,谋储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12个,总投资2595.73万元,其中农推项目占比达60%以上,目前9个农推项目均已完成年度建设内容。《以工代赈 铸就群众幸福生活》《念好“谋酬赈”三字诀 打造乡村振兴增长极》《“334”模式促振兴“赈”出致富新实景》等7篇典型案例先后在省市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条块分割”变“全链闭环”。 恪守“带动群众务工增收”工作底线,聚焦农推项目实施,成立以工代赈方式工作协调机制领导小组,县政府领导挂帅亲为,落实领导小组抓总、工作专班推动,推行任务清单制、考核挂钩制,项目节点计划靠实到人到节点,月督查促进、季调度解难、年考核树优,形成全链闭环合力抓促以工代赈农推项目新格局。“资金切块”变“以奖代补”。 在中省专项资金的支持项目外,设立200万元项目奖补资金,激励镇村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尽可能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同时将“八大赈济事项”(务工劳务报酬、岗前技能培训、务工以岗代训、特殊岗位设置、产业技能培训、折股量化分红、公益岗位安置、产业带动就业)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优先吸纳“六类对象”(吸纳脱贫人口、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易地搬迁脱贫人口、其他低收入人口、军烈属、特殊困难群众),农推项目劳务报酬发放比例明显提升。
二是聚力“三项举措”,夯实“赈”的基础。简化建设流程。 简化项目前期审批流程,节约的项目前期费全部投入到建设内容和劳务报酬上。我县总投资1150万元的苹果产业园改造提升项目,在完成合同约定建设内容及发放的劳务报酬外,共节约资金39.13万元,多提升改造果园15亩,多带90名群众务工,多发劳务报酬13.5万元,为全县农推项目建设提供样板支撑,做出有益示范。培强村级公司。 整县推广“龙头企业带动、公司化运营、跨区联合抱团发展”三种模式,成立村级建筑公司,实现村集体经济“自主造血”,项目由村级公司联合承建,实现集体经济、农民收入同步增长。65个行政村实现了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百万强村达到20个。严格资金管理。 强化以工代赈项目资金管理,坚持“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制度,建立项目资金县镇村“三级”运作监管程序,规范项目资金运行路径和管理职责。同时严把“六个关口”(预决算审核关、工程验收关、监理审签关、村民代表评议关、财务人员复审关、领导审定关),力保资金用准、用实、用出预期。
产业发展项目试运行
三是推行“三种模式”,扩大“赈”的效益。推行“项目+劳务报酬” 模式。 坚持“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的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原则,已推广的9个以工代赈项目,带动当地务工群众843人,发放劳务报酬244.12万元,发放劳务报酬占各级财政资金的14.61%。推行“项目+技能培训”模式。 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带着就业走”的思路,邀请县级主管部门,施工专业团队,组织千余名村组干部和务工群众,开展项目建设事前安全和务工权益保障、事中实用技能、事后农业产业培育或公益性岗位就业要点三类培训,让群众切实掌握至少1项就业技能,确保项目带动后可再次就业。推行“项目+公益岗位”模式。 将项目建成的基础配套、公共服务配套、产业配套等设施纳入村集体资产管理范畴,在项目所涉及的村公用设施服务站,因地制宜自主开发“管护员”“巡逻员”等公益性岗位38个,每人每月发放补助1100元,切实做到增收不断档。
下一步,千阳县持续坚守好“赈”的初心、发挥好“赈”的作用、释放好“赈”的能量,聚力农推“小作为”,赋能乡村“大发展”。
(供稿人:闫晓艳)